我是2016年来到俄罗斯并开始留学生活的。
除了在俄罗斯四处旅行,我还去了很多国家。后来,我发现这种在一个地方待不住的心态,正是某种写作灵感的先兆。
一开始,我的旅行与生活完全是独自一人,就像多年所养成的习惯:一直竭力避开人群,不与人交流,一向主张一个人也能和自己的灵魂流畅对话。
但是,我知道那种性格来自对人际交往所感受到的深深的失望。我多想快乐面对生活,多想能快快乐乐活着;我多想美美睡上一觉,敢爱敢恨...一句话,我渴望无拘无束、充满动力的去生活。
现实并非如此,我在俄罗斯过得并不好,一度患上了抑郁症并差点丢了性命,整夜整夜无法入睡,难以平息内心的痛苦与孤独感。但也正是这些经历塑造了我性格的韧性,并让我在国外遇到了唯一与我创造旅行并一同写作的国人:老项头。
有时候,我们交谈写作的仪式感做得很差:在散发着臭气的垃圾桶旁突然停住脚步,两个人同时拿出手机开始心照不宣地记录着什么。随后抬起头看着彼此,完成了一次深沉的哲思凝望。在那一瞬,我对老项头说:“就是这样...我们把经历详细写下来,成为作家,势在必行。”
所以我要写书,把自己经历的东西真诚地表达出来,哪怕是从一件再简单不过的事物上看到的意义。出版一本纸质书的意义是非凡的,说到底,文学在某种意义上是一项寻求知己的事业——作家通过文字来寻觅知音;读者通过阅读作家的作品来发现作家并与他们建立认同。
今天已经是我离开俄罗斯的第三年,但就在撰写这篇文章时,无数回忆再次涌上心头——与老项头在俄罗斯学俄语的隐忍奋斗、与异国姑娘发生的爱情、在意大利等地的分别与重逢...
我们经常在夜晚漫步于涅瓦河畔,看着飞驰的车辆与来往的船只,凝神思考着“出淤泥而不染”这句话究竟意味着什么。仿佛就在昨天,我们还都只是天真的孩子,每天起早贪黑地赶到学校,坐在教室里揉着惺忪的睡眼,朗读着语文课本上的诗,幻想着自己何时也能成为一个诗人。而今天,我们的脚步穿过不同国家不同的大街小巷——每当我们落脚在一个新地方时,便知道:我们将看到更多更大的世界。
对我来说写作就是这样的事:如同人生体验一般,不能总挑自己喜欢的菜吃。什么菜都尝过,才能逐渐体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背后的意义。为了给写作积累深刻充分的素材,我们主动在留学与旅行时创造条件:有资源充裕时的富游,也有身心俱疲的穷游——在意大利都灵露宿街头,到了威尼斯每日靠吃几只牛角包过活...对于需要经历来扩充写作素材的作家来说,这些体验都是必要的。如此一来,其作品便具有了真诚、真实与深刻的见地。
每个人最终都会失去时间,失去青春,就像我在国外的一切经历,无论好的坏的、美的苦的,迟早有一天得打包收拾行李,与它们挥手道别。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世事都有始有终。一件事物的终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忘了它。所以出版一本书,可以帮我们把一段记忆永恒的保存下来。
继续坚持写下去吧!我们的生命会因为有了这些体验和回忆而变得醇厚与丰盈。
注:本文部分内容改编于我为好友项之遴著作《遴选:我的留学生活》一书作序之中
——刘俊宇,出书训练营第四天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