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说克2019-12-30

说克2019-12-30

作者: 歸鶴樓主 | 来源:发表于2020-01-01 16:46 被阅读0次

    一旦我追逐理想,掩饰真实,我就开始挥金如土,装有钱人,进入了虚荣状态。这就是为了掩饰自卑与恐惧。此时,我有两个人格:理想面目、真实面目。我的虚荣状态,就是人格分裂。

    克的原文,一般用ideal,理想。之所以我用了“理想面目”,是想与“真实面目”相对。后者的原文有很多措辞,what is, what I am,truth……不同译本,措辞不一,如是、本然、本来面目、真理、真相、实相……其实就是个名相,不要落入文字障中。我一般慎用“真理”一词,因为这词已经约定俗成承载了很多玄学的成分,让人误以为“真”是一种玄虚遥远的未来境界,这就又为人设了一个ideal理想,陷入了理想的追逐。抱歉,多发了一条,把话说完。

    一旦明白:追逐外界的、现象的改变是无济于事,人便返心内求。但如果我们把内在的改变当作一个目标去追逐,当成一个堡垒去攻克,便是不断地强化问题,强化内在的二元对立。

    观察、觉知,就是生活中时刻敏锐地察知自己的思维、感受与行为的动机,看清自己隐秘的压抑、逃避、自辩、自责、认同……看清这些隐秘动机下所掩藏的隐秘恐惧,此时内转化已经在进行中了。

    追逐目标,无论是外在目标(禅宗叫心外驰求),还是内在目标(返心内求),其实本质上都是逃避内在恐惧与痛苦,并投射出未来目标的实现的场景,来对冲、掩饰心底的痛苦。这也是一种二元分裂。

    语句令人“感觉非常好”之际,可能恰恰是觉察契机——那些语句之所以当时有力量,可能是填补、掩饰了内心的某种东西。我们应怎样觉知内心更真实的那个东西?……

    上文中的“认真”,原文应是serious,个人感觉,在此语境中是指严肃、庄重、虔诚,即二人真诚相对,故能产生心灵的直接关联,这与中文语境里的“认真”似乎有细微差别。孔见。我好像超过3条了。

    Kundalini,Masters翻译成拙火、指导灵,这类借用瑜伽或密宗修持术语的译法,是值得质疑的,这导致读者直接把瑜伽、密宗的范式化的概念直接扣到克身上,而这种机械化模式化概念化的理解方式,恰是克反对的。鲁琴斯版传记221页记载克在飞机上与瑜伽师马哈希偶遇,“克对于上师与冥想体系的厌恶,使得谈话不久就结束了。”可见一斑。

    善恶,是一种二元对立;之所以落入善恶二元分裂的局面,是因为我们接纳了某种、某些价值评判标准,从而又形成了自己的真实面目与理想面目的对立、分裂——我们极力向那标准、模式看齐,极力展示理想面目,同时掩饰真实面目,这就是分裂。

    为什么要认同某模式、标准?是为了获得集体认同感、安全感、力量感,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真实面目,为了掩饰真实面目带给自己的恐惧。比如,身边人都追明星,都修持某法,都追奉某某上师,我如果不加入他们,就会孤独无力,一旦加入了“乌合之众”的大合唱,就有了存在感力量感,其实这都是为了掩盖、逃避自己的孤独与恐惧。

    克不是宗师,也没有体系,追奉崇拜是他一以贯之不提倡的。他的文本里出现的较多的有一个“自知”self-knowledge,就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有敏锐的觉察,有自知之明。比如读他的一段文字,不喜“分裂”二字,为什么不喜?这两个字引起内心什么感受?这感受底层隐含了什么情绪或恐惧——亦即他说的“心理时间”?读他对于宗教、体系、上师……的说法,内心涌起什么反应?想捍卫?想挞伐?捍卫或挞伐的反应的底层,隐含了什么心理机制?是为了逃避或掩饰什么?当心静下来,有了敏锐觉知力时,内心的“心理时间”就有可能自动绽放、展开……

    比如,我出身农村,进城,怕被城里人瞧不起,就给自己描绘一幅“理想面目”——有钱、潇洒、有人仰慕……

    而我的“真实面目”是:来自农村,暂时没钱。

    2019.12.26

    去自由市场,聪明的小贩会问:“您买点这个,还是买点那个?”这已经把“非此即彼”的圈套摆在你面前,引诱你进行二选一。问题是:你本来可能什么都不想买,你可以不进他的圈套。

    个体-集体,也是这样的一个二元对立的圈套。当我们强调个体自由,实际上是对集体的逆反,同时强化了个体的“自我”“我执”,也强化了集体。

    这个集体并不是外在的世界,而是潜意识里的集体意识,与世界相互投射。我的理解,克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讲: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

    这个个体-集体的二元对立冲突,实际上是自己潜意识中的两个或多个人格之间的分裂和冲突。省察自心,就是省察内心的冲突、深层的动机、机制、模式、传统、记忆……克统称为“心理时间”,克语境里的meditation静心,就是这个省察、勘破并心下瞭然的过程,个体-集体的二元冲突,就是在如是觉知中消弭的。

    “大哥,您买点糖,还是买点盐?”

    谢谢,我只是路过。

    2019.12.27

    时间都是幻相、活在当下……当我们重复这些被推崇的命题时,获得的是怎样的感受?因为宗教、上师、名著、克……都这么说,所以,当我这样重复时,我就与他们更近了?与他们站到了一起,获得了某种被认同的满足感?最新的科技成就,似乎在验证着时间的虚幻,我在接受着宗教、灵性、科学、哲学……的多重加持?

    究竟什么叫“活在当下”?当我从“当下”这两个普通的字眼,获得一种近乎形而上的超越的崇高感,这种满足感的底层,是什么隐蔽的精神机制,在索取这种崇高感?

    当我寄希望于时间,以求改变时,这种期许、寄托的背后,隐含了怎样的对当下真相的逃避?如果不能寄望于时间,那么顿悟呢?顿悟是对时间的超脱吗?

    ……

    克在讲话中经常提醒听众,区分一下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他说讲的时间,都是心理时间,亦即未经化解的过去,积郁于心,约束着当下,投射至未来。或者说,我们为本来不具心理意义的时间坐标,赋予了心理意义,涂抹了各自的心理色彩,也就是把我们自己的“心理时间”投射到了“钟表时间”坐标轴上。量子纠缠怎么回事,我不懂,不过至少与我的“心理时间”是无关的。

    同理,克还经常提醒听众区分“技术知识”和“心理知识”。(3)

    2019.12.29

    返回目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克2019-12-30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cgo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