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每打开一本书,都是漫漫长夜。”我冒昧作这样的解释:从作家手上结束的每一部作品,无论是伟大的具有历史性意义的,还是不为人所称道甚至鄙夷的,它都是作家秉持恭恭敬敬的态度去创造一个故事,我仍愿意去相信每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写好一个故事,起初不是为了创造某种价值,他们只是要讲一个独一无二的故事。
而讲的好与不好,都是耐着无数个漫漫长夜的寂寞和苦楚;又或者说,读者打开一本书,需要无数个日日夜夜去咀嚼作品,但我更倾向于前者,我对杜拉斯写作所谈到的孤独具有较大的认同感,所以,接下来也想谈谈她笔下的倾心之作:《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和《情人》。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是一本伟大的书,是杜拉斯关于爱情和绝望的最伟大的书。
首先是清新自然的展示性文字吸引了我,她的作品具备了独一无二的语言艺术风格,文字没有矫揉造作,她在用心讲记忆中的故事:这些孩子像雨,像果子,像洪水。他们有如规律的潮水般每年来临,或者也可以说如同收获或开花那样如期而至。平原上每个女人,只要她还比较年轻,能使她丈夫产生欲求,那么她每年都会有孩子。旱季时,稻田的活儿减少了,男人们就更想做爱,而女人们自然而然地在这个季节里忙着怀孕。随后的几个月里,女人们的肚子就渐渐大了。因此,除了已经出生的孩子以外,还有在女人们的肚子里的孩子。
小说写到一位到印度支那的法国母亲向殖民地当局地籍管理局租用印度支那南方南太平洋海边的一块租让地,因没有行贿,租到的竟是一块无法耕种的盐碱地,每年都会有被太平洋海水吞没的风险,她带着子女和当地的居民共同筑建堤坝,最后被潮水冲垮。杜拉斯化身苏珊的角色,在那里看到的更多是饥饿、贫困和灾难,也看到了政局的腐败、贪污和无作为,母亲的伤痛也是她的伤痛,那些痛苦的记忆无法抹去,在笔下远远不及真实那么残酷。母亲也是整部作品的中心人物,她是一个顽强自立的女人,聪明有才学,认为金钱能让生活更美好,同时又坚韧富有耐心。生活中的种种灾难,用她们心底滋生的信念和希望看似可以战胜,但与之纠缠的风暴却将那堤坝无情摧毁,而生命本身又是必须去承受的,这就是故事的悲剧所在。
《情人》更是晚年对于少女时期爱情的甜蜜和苦涩的回忆之作,她的异国经历造就了几部小说的问世。
故事的开头是这样的: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我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作为读者,对作家的情感和生活妄加评论是万万不可的,但是杜拉斯对《情人》的态度如是言:是一本由不得自己写出而又舍我而去的书,它离开我的双手被送出去,此后它就是它了。杜拉斯在小说中初遇情人是在十五岁半,在这个花样正当年华的青涩年纪,她一点也不羞涩,那段关于渡河的往事要从那个中国北方的情人谈起。那时她的穿着并不寻常,腰间束着皮带,一双带镶金链带的高跟鞋,还有头上戴的帽子,一定平檐男帽,有黑色宽饰带的衣帽。那个风度翩翩的男人朝他走来了,为了金钱而做爱,她羞于谈起而又值得回忆的情人,最终没能走到一起,他们各自的出身和环境不会允许,价值观与追求也不会允许,从某种意义来说,沿途的风景看够了是要离去的,也只有离去,才是真正存放爱恋的方式,她不知道这是什么样的爱,这样的情人也不止一个,他适合留在心中,留在回忆的伤痛里,成为她几度描写的男主人公。
时隔多年,杜拉斯再次回忆童年时期在那里度过的生活,也因为有中国情人的存在,生活曾是满足而斑斓的,母亲的严格管教和大哥的毒骂,生活的贫困和磨难,使她的生命笼罩着一层浓重的阴影,那个来自中国的男人给过她金钱和短暂的快乐,又恰巧是在她孤立无援,多愁善感的年纪,他像是一颗救命稻草,又像是温暖的依靠。
杜拉斯的《情人》读起来有种看透事事的释怀之感,并不比《抵挡太平洋的堤坝》来的悲凉,晚年回忆往事与盛年创作所含的感情一定是差距甚大的,但同样是不可抹灭的。
写于2017年寒假
「书香民大」读玛格丽特.杜拉斯 「书香民大」读玛格丽特.杜拉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