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斌 【原创】
电影《人工智能》向人们传达了人形机器人无限发展的可能性。
人形机器人被赋予了人类的情感,他们有爱,也可以有恨,正像影片中说的那样:“有心智,有情感,会做梦”,使他们成为人类的一部分。
日前,也如马斯克所说,正在研发会烹饪、会做家务,能陪伴聊天,甚至还具备生育能力的猫女机器人。
由此带来了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是 人工智能机器人能否取代人类?
“阿尔法狗”的出现,在人类智慧的围棋比赛中屡次打败人类。从理论上讲机器人只是一种生产工具。但是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旨在将人的作用或认知模型引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提升人工智能的性能,使人工智能成为人类智能的自然延伸和拓展,通过人机协同高效地解决复杂的问题。未来在认知层次上,人工智能将会有广阔的应用空间。例如:人工智能可在金融投资、医疗诊断、企业经营、军事指挥等方面进行高水平的预测和决策。
相比人类的智慧,人工智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人工智能本质上与人类是有区别的,不存在可取代性。
二是 人形机器人能否威胁人类?
就目前而言,由于人工智能不具备感性思维,无法跨越到意识领域。根据诺贝尔生理学奖荣获者罗杰·斯佩里博士的“左右脑分工理论”,人脑的左右半球有着不同分工:左半脑擅长分析、逻辑、演绎、推理等理性抽象思维;右半脑擅长直觉、情感、艺术、灵感等感性形象思维。人工智能的所有智能化表现仅仅在于模仿人类左半脑的理性思维模式,还不具备右半脑的感性思维。电脑与人脑相比较,有着机械性与生命灵性的本质区别。
个性化是人类文学艺术创作的生命,人工智能有对艺术作品的模仿、复制与重组能力,但很难超越人脑。因此,暂时还不能威胁到人类。
但是,人工智能有可能会被利用,当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人形机器人强大的功能时,有可能会对人类造成威胁。
三是,人类的精神生活是否退化?
为人形机器人注入情感并非易事。情感智能化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让机器人本身具有情感,另外一个是让机器人理解人的情感,尤其是第二点似乎更不容易。
但是,随着人形机器人的快速发展,在人类的周围会有很多机器人去完成人类的职责。他们融入人类社会,势必会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影响,甚至导致人类的精神生活出现退化现象。就像当下社会,人人一部手机一样,手机取代了人类的情感交流。
2022年画家尤勇创作的油画作品《聚众独处》,是一幅看起来十分清新而温馨的作品。画面上是几个年轻人在野外春游的场景。画面中的七个人在河边的草地上或站、或躺、或靠、或坐、或跪、或半仰,姿势各异,画面中还有吉他,树和一只小狗。画面中的所有人,手里都拿着手机,眼睛盯着屏幕。看似是大家一起来到春光中郊游,但每个人却是自顾自的独处。
如果未来家庭机器人普及后,特别是有心智,有情感,会做梦的机器人,甚至还会生孩子的机器人大行其道后,人类在精神层面将更加孤独。因此,人类赋予人工智能机器人以情感,是否被允许,成为最富有争议的事情。甚至上升到科技伦理的角度去认识。
尤勇的油画《聚众独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