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九华山之前在中央卫视畅游中国安徽九华山纪录片中看到的一首诗叫做《送童子下山》。童子难耐山中寂寞,告之师傅思念家人。金乔觉得知此意之后,亲自送童子下山,写下了这首七律。
去年和同学一起去九华山。客车在盘山公路周旋时,恰巧路边看到此诗。不由得默念起来,“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诗歌交待了送童子下山的情景和原因。也体现了金乔觉内心的坚守和旷达。
山因有寺,而名播万里;而寺有高僧,香火长续;因而高僧证悟,水秀山明。正因这山色清明,水色秀丽。得以接纳这云游僧众的脚底真经,迎来四面凡俗的顶礼膜拜。从天台,到花台,一路拾阶而上,香客游客摩肩接踵。
层层石阶是九华山的骨骼经脉,来往的僧俗是他的血液,林立的古刹是他的品格。古新罗王子金乔觉渡海来唐,在此山打坐念佛,后在民众的帮助下始建化城寺,苦苦修行75载,99岁圆寂,三年后颜色如生,化作真身。无暇和尚吃斋修炼,在这里誓发大愿,刺取舌血拌金粉抄写血经,在124岁时应身菩提,身奉百岁宫。他们立誓许下众生度尽方才成佛的大愿,他们削发抛开尘世纷扰荡涤身心寄予佛缘。
盘山而上,车似游龙。安与险仅一窗之隔,让人拿捏不住。拾阶而行,仰望回眸。走与停在一念之间,纵以山顶为盼。这山中的路,既是一条石头和沙土拼凑的穿行之路,也是一处僧俗打磨嗔戒的平和之道。有人在这里释怀,有人在这里抛开。
入百岁宫,进罗汉堂。透过百岁宫的窗口,一阵凉风来袭。九华街上的居民,簇拥在这灵山之下。罗汉堂后,盆地风景秀丽,居高临下,蔚为壮观。过东崖禅寺,立峰取势,依崖而建。人在飞弘桥,举目四望,傲视云天。在这石崖之上,思这人生之有涯与无涯;在寺里安禅,抚珠打坐心无魔债。
登观音峰,攀天台,食素斋。送子观音,迎风而视,庇佑苍生,一席披风肃立。天台拜四方,此中天之界,香火不断,过往寻常。可口的斋饭,解腹中饥饿,缓旅途疲乏。在这中天气象,天成之石旁,放下身后的莽莽苍苍,做一次行者,念一次如来。
脚触花台,乘索道,拜月身。自是造化一尤物,过花台虽不是那山花繁盛的时节,但也是满山苍翠,俊石玲珑。与好友路遇两只猿猴,也算是一种缘分。索道上的缆车在空中滑行,山下的景色在缓缓移动。月身宝殿内,远来的信徒诵读着经书,宝殿外虔诚朝拜,许愿焚香。
离开九华山的时候,我才知道,九华山的路是走不完的。车窗外地藏王菩萨的露天铜像隔着一段距离,只见那山中的烟霞冉冉升起。走过的路是经历,未来的路是憧憬,还有那一条烟霞之路,需要你边行走,边整理。心口相悟,知行合一。
似乎此刻成了那个下山的童子,短短两天的走走停停将成为一段记忆。我随着车轮回到尘世,师傅尚在这烟霞常驻,浑然天成,虔诚有为的自在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