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婚姻关系,任何想要达到“知己”“默契”“和谐”“舒服”的关系,莫不如此。
包括自与自己的关系。
如果非要讲婚姻关系,有多少几率的婚姻关系是朝向亲密关系的呢?能达到朋友的彼此尊重和支持都挺难的。
或许我是一个个人主义者,站在个人的人生角度讲,任何一种关系的和谐,都是人生莫大的推进器,哪怕是同事和上下级。关系即环境。
“和谐的相处之道背后,是各自保持着独立性,而独立性的背后,是各自拥有力量。
而这份力量,在你还未拥有的时候,是需要修炼的:
1.彼此独立,互不越位
2.默契配合,共担责任
3.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双引号内:源自 张德芬空间)
亲子关系也同样遵循这三条。
为什么孩子会“欺负”你?因为你没有坚持把她的“责任”给她,而是抢了她的责任,又抱怨她……相当于她失去了你该还怪她!
我这个完美主义,不过想要用“完美的结果”来安慰自己罢了。
孩子都是想要“急急忙忙发展自己的”,他们表面的拒绝,其实是对你的考验,担负起家长的责任,而不是逃跑和心不在焉。
今天中午继续没有做饭,昨晚的碗没有替她刷,因为这是她的责任。所以中午她自己怎么做饭?后果她自己承担。
她没有发脾气,没有受伤,承担了所有责任和后果。还给我做了一张饼。我觉得就这两顿饭,她的心胸已经打开了很多,因为她得看到了她的“世界”之外的东西了,她得连接。
有时候我也觉得我无能为力,要倒下了。当我生气而决定彻底放手时,原来新的路径又出现了。
依恋的是什么,是先得有好的关系啊。
依赖的是什么?如果可以依赖,依赖的是“心自由的自己”,总是想“粉饰太平”,“替别人接盘”的自己,活得很累很累,并且走投无路。
源自 张德芬空间
依恋是安全的,是我很清楚自己的位置,即使对方什么都不做,即使双方没有时刻在一起,我也能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感觉与对方的链接;
而依赖是危险的,是我不清楚自己的位置,我的内在是空虚的,所以我需要对方把自己时刻捧在手心,进而确定自己的重要性。
双人舞,但只有各自跳好自己的舞步,才不会在共舞时你绊我一下,我踩你一脚。
心理学认为,亲密关系要经历“绚丽、幻灭、自省和启示”四个阶段。
绚丽期,我们期待对方满足自己的需要,一旦落空就会进入幻灭期。
幻灭会令人痛苦,为了走出来,我们应该停止向外求,要去自省,最后得到一些启示。
启示阶段,不是改造对方,而是自我改造。
当你能到达这一步,关系将升华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高度的信任和默契度,就如混合双打的配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