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好,亲爱的朋友。今天我要给大家解读的书是《如何学习》。下面我就给大家分享我阅读后的感受。
有时你会发现,如果别人给你一套很爽的高效学习法,不论你是需要记住化学公式、决心学一门外语,还是要为下一场考试备战,亦或是掌握一门乐器甚至练好投篮技术,你都能从中有所收获。
本尼迪克特·凯里著玉冰译的《如何学习》。相信你读完后,一定会让你如获至宝,成就你的终身学习力。
说到学习,我们可以把学习的过程本质上看成是信息的存储和提取。众所周知,学习除了一定程度的勤奋和付出,真正决定学习效果好坏的其实是学习方法。
而在认知心理学上,把学习看成大脑对输入的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储存、提取的过程。所以学习效果好不好,跟记忆有很大的关系。
说到记忆,我们习惯性想到学生时代的死记硬背。可真正的学习所考验的并不是单纯的记忆力,而是依托于理解力的记忆力。因为大脑更倾向于记忆有意义的内容。
本书的作者讲到,陈述性记忆比自传体记忆效果更好。因为记忆需要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加持,符合人脑的记忆模式倾向,才能更加牢固。
1.如何增强记忆,更快掌握新内容?
本书的作者为我们讲解了以下的3个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变换学习场所,不依赖于环境。因为不同的学习环境对记忆有加固作用。相较于单一的学习环境,多重场所会使记忆更牢固,减少记忆对场景的依赖。
2.分散式学习,才能记得更长久。因为分散式学习特别适用于学习和记忆全新内容,如学习外语、一些基本的科学常识,这些学习都更偏向纯粹的记忆,缺少一定的操作性。所以不妨把枯燥的学习内容分模块,并且拉开时间间隔,从而增强记忆的持久性。
3.预先测试,打破熟练度错觉。
有时你会发现测试就是为了衡量学习效果,而在我的观点看来,测试也是一种学习。因为测试并不单指做试卷,也包括一些灵活的测试形式,比如:把理解的内容跟别人讲述想一想你是否能完全讲解清楚。
因为与直接进入学习相比,预先测试可以让我们更加明白自己关心什么?已经知道什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会更加主动。比起被动的重复,主动回想能够让记忆更加深刻。
我想,测试其实就是一个记忆提取练习。提取的次数越多,我们的记忆就会更牢固;对于那些没有学会的,再一次的提取和学习则会极大加深印象。
2.如何完成生活与工作中的复杂难题?
生活中,很多难题不单是靠简单记忆就能解决的,更多情况需要的是创造性思维。所以本书的作者建议我们要更加灵活变通,才能处理工作中的难题。以下是书中给出的3个方法:
1.孵化沉淀思维。我先来来讲一讲顿悟,顿悟就是一个阶段性思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个阶段。
阶段一叫准备期,需要高度的精神集中和深度学习,直至思维枯竭。
阶段二是孵化期,把问题搁到一边。
阶段三是顿悟期,此时会有一些新点子。
阶段四是验证期,用以检验第三阶段。
从书中你会学到,有时候放松并不意味着思维停滞,在深度思考后的孵化期内,大脑对任何可能与解决问题相关的信息都很敏感。也许你在某一时刻,就会打破思维的困境,获得全新的启示。
2.渗透式思考,适度中断。所谓渗透,就是在任务完成之前,一直保持思维的警觉状态,不断采集外界的信息,为之后的任务所用。
3.交替学习,混杂在一起使记忆更加深刻。交替学习让大脑处在一种警觉状态,从而更加专注。变换学习内容,可以让我们的思维更加有弹性,能深入区分不同学习任务的区别,从而加深印象。
3.如何发掘潜意识中的学习能量
本书的作者为我们讲解了2个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知觉学习。生活中的知觉学习,就是培养一种判断直觉,提高判断的精准度和速度。很多学习,只有我们设身处地,调动相应的感觉,我们就能更好地掌握它。例如1994年,美国的研究中心开始运用一些模拟飞机仪表盘来训练。仅几个小时的训练过后,初学者的水平就跟熟手一样了。
2.好好睡觉,利用科学睡眠巩固学习成果。
因为好好睡觉可以巩固记忆。有一项研究发现,学习之后睡过觉的学生,比没有睡觉的学生成绩好很多。另一方面,午睡能提高一天的工作效率。有实验发现,白天睡上一个小时所获得的学习效果,跟8个小时的通宵睡眠几乎一样。
研究表明,前半夜的睡眠对巩固数据、信息类的记忆特别重要,比如外语单词、公式等,如果你在准备一场注重记忆的测试,那么考试前最好能早早上床睡觉,保证充足的前半夜深度睡眠,然后早早起来复习一遍。
后半夜的睡眠能帮你巩固运动技能、发挥创造性思维。如果你将有一场舞蹈表演或者需要检验创造力的测试,那你应该晚睡晚起。
听了以上的建议,你就安心睡觉吧。因为睡觉不仅是养生,同时也是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