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4793888/1541273ccfe7d515.gif)
函授本科毕业后,大概也有快十年的时间不曾到过西安火车站了。今天因为着急送东西来的着急,并没有仔细观察。匆匆将资料交给弟弟并送走他们后,我开始筹划着自己接下来要去哪里。
原计划想去大唐芙蓉园看灯展,在网上搜了最近的路线,便去公交车站等公交了。起初并没有注意旁边的一大波人是在排队等车,只一味地看站牌上是不是有我想去的五路口站,直到听见两位中年妇女在看了站牌后说:“就是这趟,我们去后面排队吧!”
我这才发现,等待每一趟公交的行人,已经自觉地在每一个站牌前排起了长长短短的队。依稀记得多年前,每一次挤公交是真的挤,每一个人都争抢着先上车,公交车总是在夹杂着孩子哭闹和大人的骂骂咧咧中摇晃着前进。
然而今天,让我不得不对这个社会刮目相看。就在火车站这个各色行人云集的地方,自发排队在西北这个所谓“落后地区”也成了稀松平常。
公交如此,地铁就更不用说。2017年的下半年,我实现了多年的梦想,成为一名在职研一新生。国庆节后,几乎每一个周五,我都飞奔着从三百里以外的县城驱车到达西安,然后再坐地铁二号线从最北走到最男南,再倒一站公交去学校上课,周天中午再逆向返回。
就这样,以前只在电视里见到过地铁的我,整整接受了三个多月的地铁文化熏陶。令我欣慰的是,不管是繁忙的周末,还是年关将近的现在,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两边上、中间下”的文明乘车。每走到一扇门前,所有人都自觉的在左右两边排队,把中间一大块空间留给下车的乘客。偶尔还能听到带老人或小孩的年轻人提醒:“咱们在两边排队,中间要留给下车的人!”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样的情形已经司空见惯,小时候电视里的场景,已俨然成为我们生活的日常。
前两天人民日报官方微信发了一篇题为《你口无遮拦的样子,真丑》的文章,在列举一些反例的同时也给出了一些暖心案例,有一件我印象颇深:河南一女孩坐公交车关窗户时,不小心把八宝粥洒在了窗外路过的外卖小哥头上,小哥上车询问,女孩不停地道歉。最后小哥说:看你没早餐了,又赶着上班,就把我的早餐给你吧。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我急着去上课,在地铁站口买了个烤红薯站在去学校的公交上啃。啃完后,手里的塑料袋和红薯皮拿着准备下车扔。这时,一小哥哥将自己刚吃完的关东煮盒子伸过来说:“先扔这里面吧,待会我一起扔!”我在嘴上说谢谢的同时,为新时代的青年点了个大赞。
![](https://img.haomeiwen.com/i4793888/3a02bb2196181ce2.jpg)
都说一个国家公共设施的完备是衡量文明进步的重要指标。公共设施中,与我们普通人紧密相连的,自然要数交通、医疗、卫生。多年前的火车站,且不说公厕难找、需要交钱,里面的卫生也是惨不忍睹。但今天,当我寻着路标一路走进火车站的免费公共卫生间,干净整洁的环境,和不停托扫擦洗的保洁阿姨,让我不得不感慨,我们的社会到底是进步了。这不得不让我想起最近在温习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平凡的世界》,书中的双水村老憨憨田二,总是叨叨着说“世事要变了”,引得全村人笑话。可到最后,生活真的越来越好,孙少安也感慨:这世事真是要变了!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此时此刻,我坐在西安小寨咖啡陪你店,品着焦糖拿铁,尝着提拉米苏,读者《平凡的世界》,看着周遭或谈笑风生,或凝望发呆,或奋笔疾书的不同肤色同胞们,甚是觉得:所谓文明不是某人个的事,也不是某个机构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都习惯了文明,我们的社会也就文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