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廖一梅在她的作品《柔软》中有一段话,我至为喜欢。她说:“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了解这个词,对有的人很简单很好理解,对有的人很深刻很求之不得。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87321/44b425a62389ae60.jpg)
知道你的过往经历,知道你的大体喜好,知道你的基本能力,知道你的性格为人,这是我们所说的了解。对廖一梅来说,她的了解特指了思想灵魂,能被一个人知道自己的灵魂渴望,能被一个人把握自己的心理方向,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能被对方透彻的知道这一刻的所思所想,下一刻的走向脉络。这种了解,才是廖一梅所说了解的本意。
当把这种了解放在了爱和性之上,它就具有了我们很难触及到的极致情感体验,有勇气追求它的,往往都成了悲剧的传奇,比如李宗盛之于林忆莲,三毛之于荷西,李银河之于王小波。
于是我就有怀疑,情深不寿一词也许就来源于此。过于追求情感的极致,结果往往是分别和离散,甚至天人永隔。对于每一个各具思想,人格独立的人来说,两个人要求这样的了解,犹如火星撞地球,可想而不可求。越接近,越触碰,就越容易毁灭。更何况,这种了解,还要建立在很短时间发生的初识初遇上。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87321/46ee24e4871b8cc1.jpg)
非极致的自我,非极致的敏感,非极致的脆弱和柔软,不能去寻求执着于这样的了解。
这得是多信赖多投入多敞开多渴望才能去有勇气触摸乃至拥抱的情感啊。这得是多纯粹多无我也多么希望对方也无我的情感啊。这得是双方需要用尽多少生命才能把彼此完完全全一丝一缕都放进心里当做自己的全部啊。
没可能,想着就心惊,虽然有时候不自量的也有这种渴望。
生活而已,有多少人愿意用自己的全部去成就另一个生命?更或者是极致的互相成就?有多少人愿意放弃整个世界,只把对方当做自己的全部世界?
完美则完美了,可这样的两个人,有多大的可能相遇并且共存?
生活很现实,除了思想和灵魂,还需要有衣食住行,柴米油盐。烟火气息之下,如我一样的凡人只在意寒冷和温暖,喜悦和忧伤,至于思想和灵魂的极致满足和愉悦,有一些就足够可喜,没有,一生太短,也来不及强求。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87321/a90c2210622b2fb0.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