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完了郑也夫教授的《吾国教育病理》,对教授提出的关于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提出深切的批判。教授指出,如果有一天,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成为了中职学生入职前的一段享受的过程,那么,我们的中等职业教育,便成为了一种令人羡慕的教育。
对这样的不负责任的观点,我提出批判。批判的依据主要如下:
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
就目前而言,没有一种教育,是一种享受的过程。无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郑也夫教授提出这样的观点,是以德国双元制分流的基础上提出,认为,在学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之时,已经分流,确定了其职业教育道路,从而可以将这一教育过程,变成一种入职前的享受过程。我很诧异,如此不负责任的话,是出自于一位教授之口。教授说出这样的观点的依据是什么,实在是令人费解。
首先,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地域差异。省际差异,同省的地区差异,这些差异的存在,导致这些中等职业教育,参差不齐。要能够实现职业的分流,确定以后的职业道路,那么,就要确定校企合作的机制。就目前大环境而言,能够较好地实施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等较为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学校寥寥无几。
其次,中等职业教育的分流,所谓的分流,究竟要如何去分流,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学习农林牧渔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未必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学习资源环境类的,也有可能去做文员。这些专业的分流和职业的分流,完完全全是两码事。这个分流的设想,是脱离实际而提出来的观点。
说到底,其实还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问题。我国的职教政策法规之中,没有对中等职业教育,进行详细的阐述,导致其定位不明。甚至,都没有具体的课程标准和相应的校企办学制度。这就导致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很多东西都说不清楚。在郑教授的书中,将中等职业教育定位成一种入职前的享受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进步。我的不止一个朋友,跟我讲,中等职业教育其实就是少了一些少管所而已。甚至,还有朋友觉得,只是让这些孩子待在学校里,不要乱跑,工作的话,他们还没有达到年限。整个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这样的一种偏见,导致了其定位不明。
在不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的情况下,来探讨中等职业教育的走向,是极其不负责任的行为。
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郑教授的这样的观点,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弱化。你随便去问一个中职学校的老师,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大家几乎都会回答,是为了给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而郑教授只将中等职业学校定位为一个学生享受校园生活的一个场所,那么其育人目标体现在何处呢?或者可以说,在这学校里所进行的,只是心理层面的建设?在这样的一种享受的过程中,是否可以习得真正的技能?当然,即便是如今的中等职业学校里的学生,也未必能够在学校里习得社会所需要的的技能。
没有一种教育是“享受”出来的
在某种程度上,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反人类的。例如,在天气恶劣的时候,小孩儿就是不想去上学。坚持每天上学,坚持认真学习,这其实是一个与自身的惰性进行抗争的过程。如果随心所欲地去享受,那是一种很可怕的教育模式。教育要顺应人的天性,但并不意味着,教育要放纵学生。不论是普通学校里的学生,还是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谁,可以去享受教育。当然,某些有权有势的孩子们,这一法则并不适用。这条法则只是适用于普通孩子们。
综上所述,我强烈批判北大教授郑也夫的乌托邦式职业教育理念。即便真的想要提出这样的理念,希望还是可以从真实的案例,真实的数据里出发,而不是这样不负责任地提出这样的不切实际的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