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也夫先生谈中国教育及我自身的理解 北大教师社会学家郑也夫曾经说过中国教育是一个天大的问题,不是说我们有多大本领把它办的多么好,而是我们居然把它办的这么糟,这是一个很沉痛的问题。 中国的家长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一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多大才算是起跑线呢?十岁?已经晚了。六,七岁?也晚了。所以从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得识字就要学习英语,在发达国家幼儿园不准识字不准算数,为什么不准?因为孩子这个时候的心智还没有发育起来,不要给孩子这些负担,应该让他们学会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能够自立,所以面对幼儿园的孩子们应该更加重视另外一些能力的培养。
郑也夫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是个根本不能完成的目标,因为这个概念本身,是一个文理不通的说法素质两个字是什么意思?就是"基因给你的东西",或者说是天赋,是先天的,而教育是后天的。
在现在这种教育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任何愿望良好的能力训练,到最后都变成了应试工具。素质教育提倡音、体、美,但只要不列入高考项目,根本不会有人重视;一旦列入高考,又一定会走向反面打个比方,如果体育列入高考,学生一定会问:"考什么?"——如果考游泳,那我绝对不练跑步;如果考拉单杠,那我绝对不练撑双杠......
健康的教育,不求高分不评比
我们现在已经忘记了“及格”的原初意义。
其实及格是一个大的达标,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及格。我们走到了这样一个误区——把及格污名化了。在有些学习项目上,及格了家长就可以释然、可以放心,不需要太高,因为教育是一个长线的事情。
基础教育阶段,把各学科的基本道理学到手,及格了就挺好的。大大地超过了及格,达到了99、100分那又怎么样?时间久了总会遗忘的,不要苛求也没有必要苛求。大概东西掌握了,至于最后走哪个方向,在以后不断学习相关学科的过程中就会加固知识。
日后有出息的人,小时候都贪玩
如果一个孩子不贪玩儿,那麻烦真的比较大了。
贪玩儿说明孩子对一个游戏有热情。
如果一个孩子对任何一个游戏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老师让干什么干什么,一点不贪玩儿,对其他事情没有格外的兴趣,其实这真的是一个麻烦。
因为日后的发展是要靠你的兴趣来指引你朝这个方向发展。完全不贪玩儿人久了以后就没有兴趣。贪玩儿是对某种东西热忱高涨,这是一件好事,如果都循规蹈矩那就完了。什么叫兴趣?兴趣就是把精力不平摊,把你的精力侧重在某些方面,不需要理性的算计要把精力主要投入在哪,你的兴趣就给你做了最好的指导。一般来说你的长项和你的兴趣是贴合的。
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存在的意义,年少贪玩导致现在自己的艰难处境,而避开艰难处境的最好办法就是兴趣,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学习,人生的好坏就取决于高考我觉得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观点,中考高考失利并不可怕,重要的是不能自己放弃自己,你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重新考虑到以后发展的目标,要始终保持热爱。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我最近很喜欢的一个成语:上善若水。大家可能都听过这个成语,但可能一些人不太理解这个成语。这个成语说的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这也是善性,道德人性的最高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