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星期,有幸去听到了另外一个区教研员的讲座。那位老师专业真的非常扎实,是一位研究性教师。
从她的讲座中,能看得出来,是有深度和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说我们在一楼,那么她就在5楼甚至更高,这就是专业和时间的沉淀。去年参加培训,有幸听到这位老师的培训,今年又再次听到了其讲座。几个点,我非常赞同
1、通过你的教学,学生学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知识,方法,情感的变化等。
这是我们需要反思的问题,中小学大部分在偏向于学习零散的语言知识,脱离实际生活,脱离了应试,而学生又要应试,没有学过方法,怎么去更好的参加应试,这是老师应该反思的问题。
2、要培养学生的思维,从低阶走向高阶
大部分学生都是考生思维,拿到题目,就是写。而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命题思维,此时他们的站位和角度就不一样。
比如:这道题目选A,如果选B,那么选项要如何设置。单项选择的设置会简单一些,但是对于完型填空河阅读理解的选项设置,就有难度,这就需要学生有命题思维,考官思维。
最近也在训练学生这一方面,思维活跃的同学,是可以反应得过来的,如果再多加练习,就会形成思维习惯。
3、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
我们不是要让他学会一道题,而是学会这一类。方法的教学最高级,所以我一直在致力于教他们可迁移的方法。方法类,需要老师的功底足够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善于及时总结归纳。
4、围绕教学目标出发,一切以目标为出发点
不是课堂上教学时间不够,而是我们有时候做了一些偏离目标的活动。所以,我们应该想一想,做这个活动,是为了达成哪一个教学目标。
上课时间不够,我们讲的太多了。而学生发现和探究少了,这就会有种满堂灌的感觉。
要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课前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做好设计,把课堂留给学生,这样才能减少教师说的时间。二尤其是语言知识类,我们习惯于直接讲授。真正的有意义的学习是探究法,我们准备好素材,准备好问题,学生围绕语篇和问题进行探究,这样比我们自己不停的讲,效果更大。
问题设置1:be 动词的用法这比我们直接告诉学生be 动词的过去式是was 和were 更有意义,这是学生在语境下自己得出来的结论,而不是我们通过讲授来的。
形容词和副词用法这是老师分享的其中一个有关于形容词和副词的案例。
连接词的用法整体这三个案例,我们都能发现几个相同点要点:那就是所有的语法点都是在语境中呈现的,这样就你光秃秃的直接讲授语法好很多,可以从上下文来理解。那么就要找好素材,这很关键,要贴合学生的实际难度。
第二就是问题的设置,这个需要老师深入思考。怎么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知到知。那么,在整个这个过程中,就突出了过程,也就是符合了新课改理念下的重结果的同时更重过程。
果然听大咖的分享,帮助我们打开了思维。
完型填空的这一块,一直我也没有很好的实践下去
三种阅读的解说 完型填空考察方式这些就是出题的已知,从这四个层面来考虑。仅知道这些技巧是不够的,还要那对应的题目来练习,这样才能最终内化,把每一条规则用出来。每一篇素材不同,所以得要根据实际内容来做,但是方法是不变的。
老师要先做的多,见得多,你才能看的更深,看到现象后的本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