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大艺术家郑板桥,名郑燮,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是“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他在山东潍县当县令时,6岁的儿子小宝留在兴化乡下弟弟郑墨家,为教育儿子,郑板桥专门给弟弟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余五十二岁始得一子,岂有不爱之理!然爱之必以其道,以其道是真爱,不以其道是溺爱。”
他的爱子之“道”是什么呢?他说:“读书中举,中进士做官,此是小事,第一要明理做个好人。”他嘱咐弟弟:“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幼子而姑纵惜也。”
概括而言,板桥先生的爱子之道有三:第一不要溺爱,第二不求当官,第三要做个好人。不溺爱,才能驱其邪气,扶其正气;不求官,才能避免势利钻营,蝇营狗苟;做好人,做厚道人,才能接天地之气,一生平安。后来,郑板桥把儿子接到身边,经常告诫他一粥一饭,来之不易,要同情劳苦大众,体恤百姓疾苦,“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
尽管已过了几百年,郑板桥教育孩子的理念依然对于现在父母有启示作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有些道理总是千古不变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