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再说祥林嫂

再说祥林嫂

作者: 奔奔PLUS | 来源:发表于2021-12-28 19:25 被阅读0次

祥林嫂悲惨的经历让人心生恻隐,她四处诉说自己的悲苦,一开始总能赚的路人大把的眼泪,然而到了后来,这种情境慢慢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无动于衷,再到冷漠无情,再到后来的嗤之以鼻,甚至挖苦和嘲讽,书中写到:连最虔诚信佛的老太太们听到祥林嫂倾诉自己的悲苦人生时,都开始变得不耐烦了。不得不说,鲁迅对人性,对中国的人的价值和观念刻画的入木三分。时至今日,读起来依旧拍案叫绝,自愧不如。

中国自古以来,从商鞅变法开始,孔孟之道深入人心,普通民众受教育程度很低,他们所有的认识都来源于周围的人和事儿,来自父母家庭的教育和言传身教,他们没有任何的多元的表达。从鲁迅当时描述的社会环境来看,当时依旧是中国旧社会,读书人有些得天独厚的“神仙视角”,他们看待周围这些受教育程度非常低的人有种俯视的成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这是文人的一种无奈,也是中国旧社会的缩影。

鲁迅时代的文人大都有傲骨,为民请命,呼吁改造社会的比比皆是,谭嗣同为代表,有的公开场合大骂当政着愚弄百姓,有的积极推行“新文化,这方面有“南陈北李”。

其中一个例子耐人寻味,鲁迅在北平参加托尔斯泰的见面会,国内很多知名作家、学者趋之若鹜,都上去又是合影又是寒暄,鲁迅奋然离场,在于好友书信中写到:观北平诸君,令人齿寒。

祥林嫂的悲哀不是个人造成的,它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而已,那时的中国,整个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屈辱,无奈,愤恨,充斥在文人的心中。墙倒众人推,清政府当政者不是不知道,而是真的无力改变,在一个大趋势和背景下,任何努力都无力回天。这是一种必然,现如今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悲情的历史学者已经形成共识。

可祥林嫂的影子,在100年后的今天依旧在某些群体上出现,这群人的特点就是教育程度低,对于社会的变化和割裂,已经无所适从。但少数毕竟是少数。中国在极速的变化和发展。这也是一种趋势,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

回想起鲁迅先生等人对于国民劣根性的思考,不无道理,却也经不起太大推敲。当今社会的价值也在多元化发展,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结婚生子,生育意愿极低,与传统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观念有很大区别,很多父母开始不再催婚,间接承认孩子的选择。并且教育程度越高,价值越多元化。

这种现象和发展与进步退步无关,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必经过程而已。

同时,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就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一次次的新生,蜕变,割裂,最终依旧走在世界前面。

人也一样,每个人都具有强大的可塑性,如果一直在做一件事,大脑会改变自己的突触和链接链路,让你积极适应这种“事”。

所以,万事皆有可能。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相关文章

  • 再说祥林嫂

    祥林嫂悲惨的经历让人心生恻隐,她四处诉说自己的悲苦,一开始总能赚的路人大把的眼泪,然而到了后来,这种情境慢慢发生了...

  • 结束的时代,就不再说了

    困扰我们生活的那件事结束了,我连名称都不想说了。关于这件事再说的话,就好像是祥林嫂了,没完没了,见人都要重复,不知...

  • 前行

    突然间,她觉得如祥林嫂一样,喋喋不休,并没有什么用。 她不想再说话。在山谷大道不停的走着。有些冰凉,有些凄清,偶然...

  • 曾经抑郁者的内心独白

    我其实和朋友无意间说过很多次,这几年我过得不开心,但是又不太敢再说,说多了就是祥林嫂了,说多了那就是借口,是浪费时...

  • 不能成为祥林嫂

    祥林嫂很可怜,无处可逃,你不是,你不能成为祥林嫂!

  • 意识流写作|不知道该写什么,记录一下脑子里冒出来的各种想法吧

    人们确实不喜欢祥林嫂。 有时候我抱怨多了,爸爸妈妈就会说:“别说了,别像祥林嫂一样。” 祥林嫂做错什么了呢?什么也...

  • 不适合投资的有几种人?

    1、祥林嫂型:关于祥林嫂大家都知道,祥林嫂永远就是哀声叹气,甚至会演变成特别享受这种悲剧情调的人。在投资市场上也是...

  • 祥林嫂

    此祥林嫂,是我老家的邻居,而非鲁迅先生笔下的祥林嫂。 祥林嫂家原来住在前街的小胡同里,她嫌胡同太窄,住的人又多,所...

  • 为什么她还叫祥林嫂

    祥林嫂非死不可。鲁迅是一定要把她“弄死的”。 但是,弄死祥林嫂的又不是鲁迅,鲁迅恰恰是帮助祥林嫂们的。 鲁迅说过,...

  • 祥林嫂死因

    祥林嫂死因 林靖 造成祥林嫂死亡的直接原因是人性的冷漠与自私。因为婆婆的自私贪财,祥林嫂嫁给了贺老六;人们对其遭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再说祥林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otm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