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366490/302eb7e55f003304.jpg)
曹雪芹倾尽半世筑就《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能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这样写道: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下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在独自怨叹悲号之后,这块弃而未用的通灵宝石真的是“无材可去补天,枉入红尘若许年”吗?
鲁迅先生前后花了十三年的创新力作《故事新编》。不得不提的开篇正是《补天》,文章开头如我们如料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场面宏大和瑰丽。可是呢,行文中笔锋一转,有意识地打破了时空界限,相当“油滑”地创作了一些戏剧性的怪诞人物,加入大量的现代语言、情节和细节。文章结尾这样写:
有一日,天气很寒冷,却听到一眯喧嚣,那是禁军终于杀到了,......他们左边一柄黄斧头,右边一柄黑斧头,后面一柄极大极大的大纛,躲躲闪闪的攻到女娲死尸的旁边,却并不见有什么动静,他们在死尸肚皮上扎了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他们检选这些事是很伶俐的。然而他却突然变了口风,说惟有他们是女娲的嫡派,同时也就改换了大纛上科斗字,写道“女娲氏之肠”。
《故事新编》中的女娲累死了,那些禁军却在女娲的死尸上安营扎寨,还标榜是女娲的嫡派。鲁迅先生创作如此情节是博人眼球,自甘“庸俗”的吗?
女娲氏是华夏民族的人文先始,她抟土造人,开世造物,日月星辰各司其职,子民安居乐业,四海歌舞升平。后来,“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淮南子·览冥训》),于是女娲平共公之乱,补天立极,平息灾难,挽救生灵。“四极废,九州裂”属自然神话,那么“女娲补天”就有了更深刻的社会意义。
像曹雪芹和鲁迅这两位思想特别宏伟博大的文学巨人,在他们的著作中都以“女娲补天”做为故事的开头,这样的创作很是耐人寻味的。曹雪芹和鲁迅两位大家,都历经家道变迁,都经历着风云急转的年代,试想下,他们提笔时的心境是怎样的呢?他们以“补天”的名义,实际上是为冲破旧礼教、旧制度、旧社会的藩篱而呐喊!他们要补的“天”是家、国和天下。
我要说,纵是“灵性已通”或是“下愚难化”,都不必自怨自叹,把握当下每一天,活出你的天,莫到后悔那一天!
![](https://img.haomeiwen.com/i7366490/6d78b79a796292e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