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量守恒定律”是我们在中学的物理课上学到的知识,一般表述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过去,这对于我来说可能只是一个用来答题的工具性知识,只要牢牢记住它的定义,明白在什么类型的题目中会用到就可以了。本科四年,大部分时间的浑浑噩噩让这个定律只能是书本中的一个定律;读研三年的专业方向摸索让我慢慢体会到它的哲理属性;工作两年,我逐渐对这个定律坚信不疑。
你花的有效时间越多,付出的体力劳动越少。 DDL确实是大多数打工人的最强生产力,无论自己有多少时间来完成一项任务,少到1天,多到一个月,往往都会变成一个晚上搞定。此生产力很强,强在你可以肆无忌惮地在可控时间里控制玩乐的自由,然后靠着“明天不交就死定了。”的信念哪怕通宵也要完成任务,甚至熬到后半夜觉得应该拍个时刻发朋友圈来纪念自己的劳苦功高。但,此生产力其实是一个反派角色,除了可以带给你短暂的快乐让你以为这样的操作模式可以应对一切任务,还会带给暂未意识先行的你无法预测的持续痛苦。比如最直接的身体伤害,年轻时无所畏惧的折腾带来潜伏的健康问题;再比如更直接的多次返工、回炉重造,应付的作业只能应付时间,却应付不了所有类似甲方的对象,然后逐渐变成自己应付不来的任务。几年前,由于自己的懒惰和一时的贪图玩乐,在提交作业的前一天晚上熬夜完成,结果就是顶着没有缓过来的疲惫反复修改,得不偿失。
你会找事做,生活就不会给你找事。当在学习或者工作环境中,已经适应了常规的运转模式,是选择保持状态稳住不掉链子?还是选择尝试预判,提前慢慢准备着?两个选择我都做过,得到的结论是稳住有时候其实就意味着在倒退,因为我们身处的环境不是一座孤岛,社会人是我们天生被赋予的角色,即使是在一个仅有两三人的团队中,你努力着保持不动,别人却在努力着尝试前进,相对运动的结果不言而喻。
得到的短暂多巴胺越多,失去的持续快乐就越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