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首先祝亲
有食暖胃 有衣暖身
有心暖人 有人暖已
上次说到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赢得”孩子就是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彼此尊重。那如何才能“赢得”孩子的合作呢?
作者在书中详细介绍了赢得合作的步骤:
首先,家长要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核实你的理解,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认同或宽恕,只是理解,最好告诉他你也有类似经历,比如说我小时候也犯过之类的错误等等。
然后,告诉孩子你的感受。真诚而准确地表达你的感受,这是赢得合作的关键,只有你的真诚才能打动孩子幼小的心灵,跟我们007常讲的真诚是最大的套路类似,小孩子观察能力非常强,大人不可以随便欺骗或者用谎言等手段去骗取孩子的信任。
最后,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最好由双方共同去面对问题,共同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案。
友善、关心和尊重是以上过程的根本。当孩子觉得被理解了,就更愿意听取你的观点,并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就是教会孩子学会自我评价,而不是让他们依赖于别人的赞扬或观点获得自尊。否则,孩子可能会变成“讨好者”。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自然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当然也会有一些不良行为。作为家长,一定要识别出这两者之间的差别,并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像上学时忘带作业本、不小心打碎水杯等等,这些行为是犯错误。犯了错误后,家长只需指出错误所在,提醒以后如何注意改进即可,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理。
但不良行为就不然,不良行为不是那种单纯的知识技能不足导致的偶发性行为,其行为产生有着复杂的心理动因。不良行为产生的根源大多是信心缺失所致,是孩子内心世界动荡的外在表现,需要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
书中将不良行为分为四类:
1、 寻求过度关注
孩子的目的:寻求过度关注。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心烦;恼怒;着急;愧疚。
想采取的行动:提醒;哄劝;替孩子做他已经会做的事。
孩子的回应:暂停片刻,很快回到老样子,或换成另一种打扰人的行为。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在得到你的关注时,我才有归属感。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把孩子引向建设性行为。给孩子一个对大人有帮助的任务,比如给一个秒表,帮打电话的你计时。做孩子意想不到的事。一个大大的拥抱常常有效。设置特别时光,定期陪孩子。约定一些无言信号。避免给孩子特别服侍。给孩子安慰,表达你对他的信任。不管孩子的行为,关切地把手放在他肩膀上。彼此愉快时,花时间训练孩子。闭上嘴,采取行动。停止哄劝,站起来,拉住孩子的手,带她去洗漱间刷牙,挠挠她的咯吱窝。说出你的爱和关怀。
2、寻求权力
孩子的目的:寻求权力。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被激怒;受到挑战;受到威胁;被击败。
想采取的行动:应战;投降;希望自己正确。
孩子的回应:变本加厉;屈从而内心不服;觉得自己赢了;消极对抗。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只有当我说了算时,我才有归属感。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从权力之争中退出来,让双方都有时间冷静,然后再按照下面的一项或几项去做。承认你不能强迫孩子做任何事,并请孩子帮助你一起找到对彼此都有用的解决方案。用“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随后开个一对一的解决问题的小会。引导孩子建设性地使用他们的权力。让孩子参与问题的解决。决定你自己做什么,而不是试图让孩子做什么。(等大家都准备好以后,我会继续讲课。)设定特别时光。让孩子参与建立日常惯例。提供有限制的选择。让孩子把他们的问题放到家庭会议,或班会的议程上。说出你的爱和关怀。
3、报复
孩子的目的:报复。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伤害;失望;难以置信;憎恶。
想采取的行动:反击;以牙还牙;心想“你怎么能这样对我”。
孩子的回应:反击;伤害别人;毁坏东西;以牙还牙;行为升级,或换另一种武器。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我得不到归属,但至少能让你同样受到伤害。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不要还击,要从报复循环中退出来。保持友善的态度,等孩子冷静下来。猜测孩子因为什么受伤,表达同情和理解。坦诚地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反射式倾听,启发式提问。“你看起来很伤心。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了吗?”如果你造成了伤害,用矫正错误的3R。
4、自暴自弃
孩子的目的:自暴自弃。
家长或老师的反应:绝望;无望;无助;无能无力。
想采取的行动:放弃;替孩子做;过度帮助。
孩子的回应:更加退避;消极;毫无改进;毫无响应。
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不要放弃我,请给我一点鼓励、肯定。
家长或老师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花时间训练孩子,把事情细分到能体验成功的简单步骤。向孩子演示他可以照做的小步骤。安排一些小成功。肯定孩子的任何积极努力,无论多么微小。放弃你对孩子的任何完美主义的期待。关注孩子的优点。不要放弃。
如何判别孩子的不良行为究竟属于哪类行为?有两条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孩子的错误目的。
第一条线索:大人对孩子行为的情感反应。
如果你感觉到以上类型对应的情感反应,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有可能识别出。虽然很多成人都说自己的情感反应是愤怒和沮丧,但事实上,这是对最初感觉的第二反应。受到威胁、伤害或无能为力,都会让人有非常无助的感觉,以致于我们很快用愤怒作为第二回应把它们掩盖起来。愤怒至少让我们有种虚假的力量感。问一问自己,愤怒和沮丧背后是什么感受,对照以上类型。
第二条线索:当你要求孩子停止行为时,孩子的反应。
对照以上类型,你就能懂得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一旦懂得,大人就会乐意去鼓励孩子,而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
识别出孩子不良行为的类型后,家长就可以有的放矢地采取下一步行动,按照对应的情况对孩子进行激励。注意,同一个行为可能代表着所有四种错误目的,并且,次序也不是必然从寻求关注开始,依次过度到自暴自弃,被动的孩子受到打击,很有可能直接就进入自暴自弃。
书中还有很多很多好东西,在此不一一介绍。
结语:我们往往对孩子有着诸多评判、期望、指责、失望、愤怒。但事实上,爱和快乐才是我们管教孩子的全部目的,向他们表达无条件的爱,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把错误当成学习的机会,寻找积极的方面,和善而坚定地对孩子说“不”,帮助他们找到真正的“是”,是我们为人父母、师长可以、更应该采用的正确教养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