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本书顶着太耀眼的作者的冠冕,那它会不会有不能承受之重?
《今日简史》也许是这样。原书名为《21世纪的21个问题》,是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2018年既《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之后的“简史三部曲”收官之作。
说这本《今日简史》不及前两部的人不在少数,但如果说这本书不值得一读,未免有点一棍子打死的意思。
事实上,该书和前两部不是一个类型的内容。其最大的价值不在于“新”,不是对人类社会提出新的解释和理论,而是让我们看到从前没想到的现实和未来,意识到正在发生的变化和危机。这次尤瓦尔·赫拉利更像是一位向导,带着读者遍历人类最熟悉的几大话题——科技颠覆、政治挑战、生态危机等,以阐述现状为主,只在些许之处给出提点或建议,其余留给读者去思考。
另外在读法上和其他书也不太一样。如果顺着读,特别容易淹没于“宏大叙事“,可能会在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生物工程为代表的科技浪潮下溺水,也可能被各种国家体制和民族主义困住手脚,或被动陷入恐怖主义在内的人类危机而感到迷茫,抑或者疲于层出不穷的地区、国家和民族的问题。
但如果你先从第四部分“真相”开始,再回到第一部分顺着章节来读,你会发现《今日简史》始终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故事而展开。这样零零散散的片断至少能在你脑子里有所安放。
01 人类的征服起源于构建故事的能力
只是这一整套故事不是童话书里说的小红帽和大灰狼的那种,也就不只是让小孩子感到害怕而躲进被窝,有些甚至使得整个人类群体静默或者颤栗。
说起来人类之所以能征服世界,靠的是创造和相信虚构故事的能力,但也因此,人类特别拙于判断虚构和现实的差异。用作者的话解释,毕竟我们无视两者的差异才能得以生存,过于计较就会受苦。
过去曾有几千年的事件,人类相信权威来自神祇,推崇的是神的话语。到最近几个世纪,权威的来源才从天上的神变成有血有肉的人,追求人的自由。然而,现在权威的来源可能再次改变:从人类转到算法。
世界的大势奔流到海,个人被紧紧裹挟其中。而个人生活也可能影响全球,意味着揭露我们自己的宗教和政治偏见、种族和性别特权,以及对制度压迫无意的共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旧的人类故事在运行了长久时间之后,不得不说遇到了诸多瓶颈或障碍,在文化认同、价值判断、群体关系等等层面上都显得有些无力。
02 人类的未来仰赖于新故事的诞生
不论是面对科技颠覆、生态崩溃、核战争等挑战,任何单一国家都无法解决这些全球性的问题。我们的当务之急,是重建人类的全球认同——人类的新故事。
远的咱先按下不说,眼前最焦灼的问题之一可能就是就业了。这回不是人工智能(AI)动手的,始作俑者是席卷全球的新冠病毒。疫情之下,众多产业陷入困顿,企业举步维艰,个体更是哀嚎遍野,这场歇斯底里的龙卷风,不再能让我们淡定地“吹啊吹啊,我赤脚不害怕;吹啊吹啊,无所谓扰乱我。”
但我们都清楚这只是一只黑天鹅,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努力,它终究会飞走飞远。然而,想了解科技挑战的本质,就业市场或许真是最好的起点。那更大概率会发生的人工智能导致失业的问题呢?似乎细思极恐。
书中就分析到,人类都是个体,很难将所有人彼此连接,从而确保他们能得到最新信息;相反,计算机并不是彼此相异的独立个体,因此很容易把计算机集成为一个单一、灵活的网络。
也就是说,我们面临的其实不是几百万台计算机和机器人取代几百万个工人的问题,而是所有作为个体的工人都会被一套集成的网络所取代。
因此,讨论自动化的时候,不该把“一位司机”的能力拿来和“一台自动驾驶汽车”比较,也不该把“一位医生”和“一位人工智能医生”进行比较,而该拿“一群人”的能力和“一套集成网络”进行比较。
随着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把人类赶出就业市场(虽然AI也会创造新的就业),对所有人而言,对意义、对社群的追求,将有可能变得比对工作的追求更为重要。由此看来,我们国家主张并奉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具有卓著的前瞻性的。
科技革命可能很快会让数十亿人失业,并创造出一个人数众多的新无用阶级,带来现有意识形态无法应对的社会和政治动荡。持续加速的人类发展进程,使得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面临超负荷或恶化的挑战。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不断融合的当下,自由和平等这两种现代核心价值观也受到了威胁,引起人们对局势和战争的担忧。
那么就此,人类对“想象的现实”,也就是“故事”,应该因时因势做出新的调整,为新的事物挪出空间,打造有头有尾、有意义的新故事,以迎接未来。
03 故事要听从人类的心声
在过去,神的权威是靠宗教神话建立的,人的权威是靠自由主义这套故事建立的。至于即将到来的技术革命,则可能建立起大数据算法的权威,同时完全推翻关于个人的自由信念。
英国在是否脱欧这件事情上,实行的是全民公投,问所有英国人:“你感觉该怎么做?”有很多质疑的声音,认为这种做法并不理性,因为绝大多数英国民众缺乏必要的经济和政治科学背景。事实上,所有公投和选举,诉诸的永远是人类的“感觉”,而不是人类的理性。
民主的概念认为,人类的感觉反映出一种神秘而意义深远的“自由意志”,而这就是权威的本源;虽然每个人的聪明程度高下有别,但自由程度一律平等。就算是目不识丁的人,也和爱因斯坦等一样有自由意志,因此说每个人的感受与其他人都是一样重要的。
“感受”是所有哺乳动物及鸟类才拥有的生化机制,用来快速运算生存和繁殖的概率。“感受”的基础不是直觉、灵感或自由,而是运算。我们拥有感受痛苦、喜悦、爱和愤怒等事物的能力。
尤瓦尔·赫拉利指出,随着权威从人类转向算法,世界可能不再是一个自主的、人们努力做出正确选择的剧场。相反,我们可能会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数据流,每个有机体不过是一套生化算法。至于人类在这个宇宙中的任务,则是打造一套无所不包的数据处理系统,然后与系统融为一体。其实,我们现在就已经像是一个又一个小小的芯片,装在一个大到没有人真正理解的数据处理系统之中。
人类需要审慎思考如何掌握主宰权。
04 故事主宰者的我们到底是谁?
到21世纪中叶,由于改变的速度加快以及人类的寿命延长,第一步学习、第二步工作的传统模式将无以为继,人一生的经历不再是如此连续。“我是谁”会变成一个比以往更加紧迫、更加复杂的问题。
我们每个人对世界有多了解?其实少得可怜,而且随着历史的发展,甚至越来越少。
书中介绍了一项实验让人一下子了解到自己有多无知:这项实验先请被测试者评估自己对拉链知道多少。大多数人都自信满满,毕竟谁每天不用拉链?
实验员请测试者尽可能详细地描述拉链的原理,而大多数的人毫无头绪。这是史蒂文·斯洛曼和菲利普·菲恩巴赫研究得出的所谓“知识的错觉”。每个人其实懂的知识很少,我们却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原因在于我们把存在他人大脑中的知识也看成自己的了。
可以见得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很有限,而相比之下,我们自己对内在世界更无力掌控,我们不清楚大脑的工作机制,也不十分明了意识是如何产生的。正因为我们还不太了解人类的心智,那也就无从得知人类的最大潜能是什么模样。
尤瓦尔·赫拉利对此警示说,我们几乎没有投入什么心力来探索人类的心智,只一心想着提升网络连接的速度及大数据算法的效率。如果再不注意,最后的局面就会是退化的人类滥用进化的计算机,伤害自己,也伤害世界。
随着生物技术和机器学习不断进步,要操纵人类最深层的情绪和欲望智慧变得更加简单。如果不想商家、科技主、营销专家等等非法入侵“你”以及你的生物操作系统,你必须下定决定,了解自己这套操作系统,要知道自己是什么,希望达成什么人生目标,最关键的是:认识你自己。
05 故事的本来面目是“没有故事”
旧故事仍在运行之中,新故事正在慢慢诞生,面对庞杂的种种,作为个体的每个人也不禁迷茫:我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生意义又是什么?
如果你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不知道该相信哪个故事,作者让我们不妨逛一下“故事超市”,把“做选择”这件事神圣化。想象自己站在超市的过道,拥有权力和自由,能够选择自己喜欢的任何东西,检查眼前的种种产品,然后……画面停止。根据自由主义的神话,只要你在这个大超市里站的时间够长,自由迟早会为带来顿悟,让你想出人生的真正意义。
不幸的是,超市所陈列的所有故事都在骗你,人生的意义绝不是现成的产品,除了自己之外,绝没有什么神圣的脚本能够为我的人生赋予意义。是我自己,通过自由选择和自己的感觉,为一切赋予意义。
在书的最后一部分,令人意外但想来又觉得合乎情理的终极故事,作者诉诸于的是——“空”,是尤瓦尔·赫拉利从他的禅修经历中找到的方向。
禅修时观照自己的呼吸,“出息长时,了知:我出息长;入息长时,了知:我入息长。出息短时,了知:我出息短;入息短时,了知:我入息短。”呼吸得长,并不代表季节,呼吸得短,也不代表每天。一切只是身体的振动。
根据佛教的说法,宇宙有三个基本现实:一切事物都会不断改变(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没有永恒的本质(诸法无我),没有什么能永远令人满意(诸漏皆苦)。作者说,就算你能够探索银河系,探索你的身体,探索你的心智,即使你探索得再远,也无法找到永不改变的东西、永恒固定的本质,更无法得到永远的满足。
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并不是故事,而是要真正了解关于自己,关于世界的真相。
*值得玩味的若干句子
恐怖分子其实就像一只苍蝇,想要摧毁一家瓷器店。苍蝇力气那么小,连一只茶杯都动不了,怎样才能如愿?最好的办法就是找头公牛,飞进它的耳朵,开始嗡嗡作响,让这头公牛因恐惧和愤怒而发狂,在瓷器店里横冲直撞。这正是“9·11”事件后的情景,恐怖分子刺激了美国这头公牛在中东这家瓷器店横冲直撞。现在,恐怖分子在一片废墟中怡然自得。其实,世界上像美国这样容易发怒的公牛实在不少。
手中拿着锤子,一切看起来就像是钉子;手中握有强大的权力,一切好像都等着你介入。
巨大的权力就像一个黑洞,会让周围的空间扭曲,而且越接近它,扭曲程度就越大。
所有群体或子群体,都会有些只有自身才会遇到的天花板、双重标准、隐晦的侮辱和体制上的歧视。
在21世纪,我们被大量的信息淹没,老师最不需要的就是交给学生更多的信息,他们需要的是理解信息,判断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而最重要的是能够结合这点点滴滴的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世界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