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还未缩表,我们先缩表了?
——一张图引发的讨论和惊慌
最近各大媒体、微信公众号纷纷发表文章称中国央行已悄然抢先缩表,一切源于下图。
华尔街见闻文章称:“今年以来,前三个月数据显示着央行资产负债表持续收缩的过程:1月末央行总资产是34.8万亿元,2月末下降到34.5万亿,3月末则降到了33.7万亿。从1月末到3月末短短两个月时间,央行资产负债表收缩1.1万亿,降幅达3%。”
不论我们愿不愿意,央行悄然缩表正在进行中。结合“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以及近日的金融安全提升到治国理政高度,金融监管升级到更有效的层次的定调,或许央行的思路已转向货币稳健中性。缩表将是政策必然结果。
为什么缩表?
从金融危机和美联储讲起
从美国开始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至今已近十年。雷曼事件以后,全球央行同步联动,进行了历史上最为壮观的一次流动性扩张。其中美联储的一举一动牵动着全球的目光。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通过几轮QE,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8900亿美元扩充到了4.47万亿美元。目前美联储资产负债表资产端以MBS证券和美国国债为主,负债端以联邦票据、银行存款和逆向回购协议为主。
从伯南克到耶伦,美联储主席一直是较为温和的鸽派。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紧盯就业和通胀数据。迄今美国经济在弱复苏中,货币政策正常化路径进行的平稳而缓慢。
根据经济数据并综合考虑国际金融市场状况,北京时间2014年9月18日,美联储提出先加息、后缩表的货币政策正常化纲领(Policy Normalization)。“FOMC将判定政策正常化的合适时机和速度——这意味着为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及其他短期利率至更加正常的水平所需采取的步骤,以及为降低美联储证券持有量所需采取的步骤——以便推进其最大就业和物价稳定性的法定使命。”资产负债表常态化是货币政策常态化的重要政策组成部分。
到今天为止,美联储已加息三次,“先加息”的目标已在进行中,“后缩表”渐成热议和预测的焦点。
“早在今年2月,美联储主席耶伦在发表半年度货币政策证词时表示,希望循序渐进地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随后,3月份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提升25bp至0.75%~1%的水平;近期,3月FOMC会议记要显示,美联储将在今年晚些时候采取缩表措施,对将近4.5万亿美元规模的资产负债表进行缩减,并重申渐进加息的预期。”
近期美国公布的经济数据也表现出基本面向好的态势,美国经济接近美联储2%的通胀目标。公开经济数据显示,2月份美国PCE物价指数同比2.1%,创2012年4月以来新高,同月核心物价指数PCE同比也小幅上升到1.8%。1、2月份美国非农就业数据表现优异,失业率持续下降至4.5%,这也给美国就业情况的好转带来信心。中信证券认为近期公布的数据表明美国经济处于逐步弱复苏态势,而基本面弱的复苏也为美联储缩表提供了支撑。
面对经济基本面的向好,美联储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已经提上日程。4月5日公布的3月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会议纪要显示,只要经济数据保持强劲,美联储将在今年晚些时候采取缩表措施。
除此之外,美联储官员也谈及缩表。并且耶伦的任期将于2018年2月结束,更增加了我们对美联储在2018年初之前缩表的预期。
高盛预测:预计美联储将在2017年末或2018年初宣布缩减资产负债表规模,并以此替代一次加息。如果经济表现良好、通胀开始出现超调迹象,今年会进行第四次加息。预计美联储将在2018年初开始缩减再投资。根据纽约联储调查,市场预期持续时间约为一年,但有可能更短。
付鹏在文章《FED未来“加息、缩表”是交替?还是并行?》中预测加息和缩表估计会交替进行。
目前缩表预期渐渐形成。美联储的一举一动各国央行都将重视和应对。美国正走在货币政策正常化的路上。不论我们愿不愿意,全球货币政策正在缓慢转向,流动性由宽松走向紧缩。
什么是缩表?
美联储的缩表路径、规模及影响预测
缩表(资产负债表常态化)就是指中央银行减少资产负债表规模的行为。从目前美联储的资产结构看,缩表的途径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直接抛售资产(主动缩表),即出售持有的MBS或者国债;
二是对到期资产停止再投资(被动缩表),即持有的国债或MBS到期后,不再进行再投资。那么资产负债表的规模就会自然而然地缩减。
但无论是何种方式,这都有助于美国金融系统的稳定和重塑美元信誉。
缩表规模:假设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恢复到2008年资产负债表对GDP的相对规模水平,缩表时间为七年,GDP增速为3%,缩表于2018年初开始。那么至2024年缩表结束,资产负债表的规模预计为2.1万亿,缩减2.55万亿美元资产,平均每年缩减规模约为3600亿美元。
缩表影响:缩表会降低储备货币规模,从而影响到基础货币,是流动性收紧的标志。相对于加息而言,缩表更为直接,影响力也更大。
中国央行缘何悄然抢先缩表?
过去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的是扩张的信贷政策,也不断推高着国内的资产价格。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需求萎缩,货币政策对经济的拉动效用越来越弱。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未拉动实体经济,反而增加了脱实向虚的流动性风险。短周期内的经济增长反弹靠的是财政扩张、基建和增库存,这一过程创造也吸收了大量信贷。并且为中国经济转型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在全球化的今天,全球金融市场联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执行尚且要考虑全球流动性状况。中美的沟通和联动很有可能和必要。
“中国经济2017年一季度成绩单4月17日出炉。数据显示,国民经济延续了去年下半年以来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积极变化不断增加,多项经济指标明显回暖,为完成全年发展预期目标打下了扎实基础。‘飘红’的成绩单释放出中国经济向好的积极信号,更向世界展示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显著成果。”(经济日报)
由此可见,当下有空间将政策目标从保增长转向金融稳定和改革。近期金融监管升级,5月3日傍晚,财政部、发改委、司法部、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六部委联合发文,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举债融资行为。证监会表示不放过一个风险隐患。保监会专项排查非法集资。多头协作监管,联合框架隐现。“过去几年,金融机构通过“金融创新”不断突破监管边界,创造出模糊地带,让央行的调控工具从高效变得低效,甚至有失效的危险。”为应对美联储可能缩表带来的流动性冲击、汇率变动,中国改进金融监管的政策落地,模糊地带在减少,政策的有效性在增强。
央行缩表对我们的“钱袋子”有何影响?
如何应对?
一听到紧缩、去杠杆,金融人的内心是崩溃的。资本市场一向有货币驱动的一面。当信贷、流动性减少,意味勒紧裤腰带的日子要到来了。
央行缩表,市场资金压力变大,紧张程度有所加剧,尽管央行如此努力对冲市场的恐慌情绪, 也从来没有谈到过“缩表”。但是市场最怕的就是不确定性,更何况央行的缩表表态一直没有落地。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刊发于2017年5月1日出版的《财经》杂志的文章《避免去杠杆和缩表引发“债务-通缩”风险》表达了央行的一部分态度,主旨金融安全既要改革,也要保证稳定。
陶冬在近期的一篇文章央行要缩表,你还是投资天才吗中指出“缩表对市场的影响大过加息。流动性收缩可能带来信用的萎缩,对于高杠杆的借贷者那是能否借到钱的问题,影响自然更大一些。央行开始收缩资产负债表,流动性的风向正在改变。大潮过后,且看谁在裸泳。”
此时,我们应当如何应对呢?实体经济和个人居民的融资成本将上升,泡沫资产高杠杆面临一定风险。普通居民降低个人杠杆,暂离权益类资产,警惕股市、商品、债市、房市风险。央行的“缩表”行动,将推升资金市场的无风险收益率。银行理财产品、国债、货币基金的收益率或许会提升。(不构成投资建议)
无论是美联储有可能到来的缩表行动,还是中国央行的缩表,都可能使金融市场告别宽松的好日子,在这种情况下,保卫个人“钱袋子”以谨慎为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