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杂念、念头)

作者: 沙漠 | 来源:发表于2023-06-08 07:20 被阅读0次

    我们常说的修行修的是什么呢?《太傻天书》说它是“太傻”,老庄说的它是“道”,佛家说它是佛陀,其他类似上帝的不说了。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那么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呢?也许绝大部分的人都会将它理解为类似上帝这样深不可测的东西的存在,如果简单的话那么又怎么能够叫做“道”呢,又怎么能够先天地生呢?其实我觉得老子说的这个“道”是先有人才有的,即“道”以人类而存在,它是为了人类更好的认识这个世界和自己而被老子命名出来的工具,而非它是先天地生的独立存在。我们可以把“道”想像成今天的道路,有人行道、机动车道、铁轨、航道,那么我们也就需要找到在这个在这个“道”运行的是什么。

    《道德经》第十四章又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这不就是说人的心念(或叫杂念、念头)吗?一个人可以上一秒想这样也可以下一秒想另外一样,甚至根本用不到秒这个计量单位。也就是说在老子的这个“道”运行的心念,它无壮之壮,因此修行就是要控制心念甚至要到达没有心念,这一方面老庄可谓是大师中的大师,就连如来、耶稣也只能自愧不如 ,其中西方的修行者做到的只是看到这个“名世界”但不能逃离——它们生活在上帝的影子下。这也是很多西方热衷于《道德经》的哲人的评价——而东方人(这里指中国)自己就是神,靠自己的的劳动与环境相处——他们的评价基本就是这样。所谓“名世界”便是以名字来命名的世界,当然它也有其实命名,例如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世界以及“逻各斯”等等。简单的举个例子来说吧,如同一朵花,有一个人将它命名为“花”,由于它是红色,因此又可以叫它“红花”,然后未得道的又会对有各种念头——它是香的、窝我戴上它一定好看、我女朋友一定会喜欢它……可是对于老庄这样的得道人来说它就是它,没有其它的念头,它和我没有什么区别。可能会有人问真的会有这种人存在吗?我的答案是肯定的,例如老庄它们的境界已经不在是我们三维世界能够理解的了,因此他们对这朵的理解也就不再是我们能够理解的了,他们已经处于更高维度的世界了,但是又能在这些世界里自由切换,这便他们的境界。

    《道德经》第五十章说:“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几句话有不同的版本,我不按照这个版本讲。在我们普通人看来,遇到猛虎而不怕又不会受到它们的伤害、上战场却不会兵、器刺伤似乎是“超自然”的事情,即以其无死地玄门。可是老庄他们却能这样,也就可以把他们修的“道”上的运行的东西看成“心念”,即他们即使被猛虎吃掉、被兵器杀死对他们来说也不会让他有任何杂念或者可以迅速调回到没有杂念。但是他们是得“道”者,也根本不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他们做任何事的时候心中就只有任何事,睡觉的时候不会做梦——他们修到没有“心念”也就是达到了太傻说的清空大脑的“病毒”成为太傻中的太傻,大师中的大师,这也是taisha、耶稣、佛陀难以比拟的人生境界。我们也可以把《道德经》看出“认知论”,但不是一般的认知论,而是以高维的角度看世界的“认知论”,在这个认知中我可以是蝴蝶,蝴蝶也可以是我,而我就是我,我没有任何特别的——我不会有情绪,不会控制外物,更不会被外物控制;我即宇宙、宇宙即我;我没有生命,我有生命;我没有一切,我有一切;我就是一个静置的点,我就是一个会活动的物质。凡此种种我皆有之,但我没有念想也就没有区别之心——没有所谓的大师,更没有能够逼着我去做事的事物了——我本身就是宇宙、我本身是宇宙演化的一部分: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那我就在这个世界上吧;既然死在这个世界上,那我就死在这个世界上吧。反正我什么都不知道、我知道宇宙中的一切,又有什么呢?这便是现在我所悟到的老庄的境界,与他们相比,我真的对自己一无所知,也许我就是“逻各斯”里的那个我呢?我并不需要相信什么,因为我又是什么呢?也许我只是杂念的组合体,因此我一无所知,只能看到虚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念(杂念、念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bo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