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篇,当我们把学习内容的难度配比调整到15%左右,孩子会看到学习内容有85%会做的,又有15%“踮踮脚尖”能够探索解决恰好适合自己能力的区域,此时孩子会感到在学习上得心应手,还会在内心里产生出一种学得“爽”的感觉,科学家们把这种自我感受称为“心流mental flow”。
一个人如果想在学习中进入“心流”状态,那么这项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必须要和他当前的能力形成平衡。心流状态就像进入一个从左向右慢慢上扬的管道,一旦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了学的爽的状态,内心就会产生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这样的学习的苦都被内心屏蔽了,正如那些获得成就的运动员、音乐家、科学家和各行各业的专业精英们,包括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在旁人眼里他们持久不懈的工作和学习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可是他们自己却感到了快乐无比,这就是心流在起作用,参照这种模式,如果我们能把孩子引入适合他能力的“学习区”,练习85%的能学会的内容和学习15%的新内容,他们的勤奋和努力就会呈现最佳的效果,如果家长在给予合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孩子就很有可能进入心流状态做到自动自发的努力学习。因此,我们也会从表面上发现,越是那些学习好的孩子越会爱上学习,觉得也越轻松。
黄静洁老师举了个例子,她的小儿子在一位非常专业和经验丰富的钢琴老师那儿进行学习的时候,这位老师的教学方法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说他的孩子在学一首奏鸣曲的时候需要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两个月里,这位老师每周为孩子安排的学习内容都有不一样的侧重,比如这周熟悉指法,下周练习乐句连贯,再下周又有新任务,而不是让孩子每天重复把曲子从头弹到尾,他也没有一味的布置新任务,让孩子感觉招架不下,其实刚才老师采用的这种练习策略就是通过在熟悉的内容中加入不熟悉的新内容,运用15%的难度配比层层推进,这就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练琴的兴趣和信心。让她更惊讶的是孩子学完整首曲子以后,仍然有许多不足的地方,老师并没有让孩子继续练习去以求完美,相反老师会针对孩子的弱项,比如左手弹法的问题,找到一首新的曲子让孩子练习左手,这就相当于15%的新内容来吸引孩子进入下一个“学习区”,用新的尝试来改变旧的毛病,而不是让孩子陷在已经掌握的“舒适区”里持续低水平的重复练习同一首曲子,孩子至今没有厌烦过练琴,学音乐可能与老师正确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我们把学习区和心流的概念运用到为孩子选择学校和未来的大学专业上,就不难发现,其实名校与孩子的能力之间的关系也有类似的效应,当一个孩子学习能力无法匹配到某个排名靠前的学校的要求时,即使我们把孩子送进该学校,孩子也会进入学习的“恐慌期”而备受煎熬,甚至影响学习,表现成为没有自信的“伪差生”,可是当一个孩子进入一个适合自己当前学习能力和水平,但不是所谓的名校,孩子的自我感受会好很多,因为在匹配能力的学校里,孩子更容易正常发挥和发现自己学习的强项,从而更容易进入学习上的心流状态,也因此更有可能从一个被动学习者,成为一个主动学习者。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
一、找对具有针对性的学习班兴趣班。这条在我自己为孩子选择钢琴班的时候,没有针对性的选择,让孩子进入到学习的“恐慌区”,还自我心理安慰,让孩子提前锻炼抗挫力,现在想想很是荒唐,至此,及时暂停孩子的钢琴兴趣班的学习,准备在即将到来的寒假为孩子找找针对性的钢琴班,这件事很好的验证了,让孩子学习一些超出当前能力的水平内容,没有针对孩子学习情况的及时调整,就可能会导致孩子自我主动学习力的“瘫痪”,及早放弃学习意愿。
二、让孩子感受良好的学习过程。学习区概念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告诉我们孩子需要在符合自己认知水平的区间里学习练习和实践,这样才最有可能获得高效学习的“心流”感,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在学习上遇到某些困难时,我不会急着去为他们报补习班,而是认真想一想我怎么做或我可以请谁有针对性的来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怎样让孩子的学习过程变得通畅,如果为了自己图方便或求得一份安全感,而一味的给孩子补报补习班,那么很可能孩子补得越多,感受越差,效果也越差。
三、把学习过程变得像打怪一样好玩。学习区里的15%最佳难度配比率,让家长们正视了孩子的学习进度问题,开始接受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当15%的新内容变成了孩子可以驾驭的旧内容时,就宣告孩子打通了一道难关,上升了一个难度级别。因此我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学习的进度设计成像游戏通关一样,这也是一种有效的外部激励法,同时也避免了让我们过度的焦虑,我们要把关注点从结局迁移到过程。
最后,请家长们,一定要相信孩子生来是爱学习的,否则,他们怎么能主动学会讲话、走路和自己吃饭呢,对于这一点我们每位家长都要有信心,因为只有相信孩子与生俱来的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我们才不会过分的焦虑,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孩子的学习,的确是有其科学规律的,如果一味的让孩子重复已知的练习,带来的就会是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或者高压的推进“恐慌区”,又会让孩子彻底厌学。所以我建议父母尽早更新自己对学习力的认知,用科学的方法带动孩子学习积极性,不要为了追赶短期的成绩表现而破坏孩子的学习天性,鼓励孩子在符合自己学习能力的学习区里不断的接受15%的新挑战,努力创造螺旋式的层层上升的持续进步。
明日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