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道,你是因为什么来简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每个人在别人的眼里也有不同答案。
但我认为,我们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目的——或多或少都是因为内心孤独。
2016年9月一个下午,我在成都软件园一个孵化器中靠窗的办公室里,窗外阳光刺眼,正对面是巨大的成都腾讯大厦。而我们这边则是只有几个人的创业团队,马上又要濒临公司破产。
我从15年开始创业,尽管拿到了天使投资,但都还没经历大风大浪,就迅速陷入焦头烂额的处境。
创业的最大问题是,你总是需要不断去挖掘这个世界本来没有的秘密。真正的认知从来都是被你所做的事而决定,所以创业者太孤独了。
于是又想到写作。我断断续续写了十多年,写作的最大用处是缓解焦虑。
02
来简书的第一篇文章,我写的关于《道德经》的解读。本只打算在简书上写关于佛学和道家的东西。
那时候我身边没有知道简书,这就像在尘世中,自己买了一块小地,建一个小院子,里面种了一棵小树。每天花一小措时间在里面干干净净躺着,与世隔绝的感觉。
但一个月后,我因为一篇文章,意外被简书的心理专栏主编,加入了心理学写作群。之前我从来没有参加过线上社群,也根本不知道在里面该怎么聊天。
这是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人生真的可以遇到一拨人,可以整天谈论很深入的心理学或哲学知识。我们喜欢文字,对于生活态度也很趋同。
比如主编爱瑋儿,她是一个有着十多年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同时又是活在诗和电影中的人——写一手漂亮干净的文字,每天会抄一抄自己喜欢的宋词。她在上海市区的家里,有一个安静漂亮的阳台,她会在阳台上种一些南瓜,或在墙上种上蔷薇。
我从小到大就是一个怪人,从来都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所以身边的人总是不喜欢我的节奏。但在心理学群,很多人本来就是心理咨询师,和他们聊天,你会感觉非常舒服。
大家都是各自生活中的孤独者。我觉得彼此陌生的人,隔着屏幕聊聊天,并不是简单获取慰藉,而是让你真实看到你在生活中根本就看不到的东西,从而发生改变。
《变革之心》的作者约翰·科特曾经提出,通常情况下,我们的改变这样的路径——分析-思考-改变。但最为彻底的改变应该是这样的路径目睹-感受-改变。
我一直都习惯前者的路径,尽管思维带给自己极大的掌控感,但生活并没有因此发生多大改变。
而在简书这样的平台上,你可以通过一篇篇文章去目睹别人的内心,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沟通,这样的感受无疑是十分特别的。
每个人都希望人生获得改变。
而我把自我改变这件事,就聚焦在写作本身。
03
从去年8月份开始,在写了十多篇文章以后。我就开始专门花时间研究写作。
我爬过简书的数据,也做了一套数据模型用以分析我的文章反馈。也在和读者不断聊天中,试图找出文章究竟该怎么写的秘密。
当然,你可能看不上我这种刻意的行为。但我是一个做产品的人,这就是我的方法。
我曾经看了几百篇公众号百万+文章以及简书上的阅读量最高的文章,两者差别是非常大的。因为公号写作和简书写作提升阅读量的逻辑,完全不一样。
公号文阅读量依赖的是微信的社交分享,公众号文章的高阅读量逻辑是「分享逻辑」。通过公众号推送来阅读文章的读者只占一部分,文章能否被别人分享到朋友圈,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员工就想在朋友圈里分享《70%的优秀员工都是被平庸的中层管理者折磨走的》,而领导则喜欢分享《细节决定成败:员工最让老板感动的8个细节》。
很多文章你可能看都不会看完,就会转载出去。因为它可以帮你说你想说,但不敢说,或者说不到这么全面的话。
但简书的高阅读量逻辑是「收藏逻辑」。即必须建立在点赞(点赞意味着收藏)和评论的数量基础上,算法才能帮你推荐给更多读者。
而且点赞的按钮和评论区都在文章最下方,这就决定了你的内容必须是别人感觉真正有用,而且还能让别人看完才行。
那,什么是真正有用呢?
我所认同的一点就是,每篇文章都写出一个独一无二的思想。
这本身也是我之前在数据分析和产品经理的工作中所必须要做的事情——深入思考一件事,然后尽量找出事情的本质。
所以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一年思考100个问题,死磕每个问题的本质原因。”
但我太高估自己了,在写作过程中,一周能做到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就非常不错了。这其中需要查阅大量资料,需要不断去构想很多事物之间的逻辑。我经常写一篇文章,会写四五遍以上。
04
但还好,这个过程是享受的。
我曾经和别人讨论过,来简书写作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都说,就是因为喜欢写作。
而我认为,对一件事情能够真正做到“喜欢”,有且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这一件事你有持续的碾压式的优势。
那些懒洋洋的短暂的兴趣,叫什么真正的喜欢呢?
什么叫做好呢?
很多人都问过我,为什么自己很用心去写文章,但就是没有太好的反馈。
我还是坚持认为,思考才是写作的本质。我见过很多伙伴的文章,自己对其中大量的观点都没有思考。
比如有人给我发来一篇文章谈写作的文章,里面出现“读书可以提高情商”,“智商是下限,情商是上限”等这些话,看上去很顺口,却根本不合逻辑。作者绝没有去思考过“什么是情商”,“情商和读书的关系”等等这些问题。
非虚构类写作无非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拓展人类知识的边界,这是科研者做的事,他们会通过大量的实验案例,可能花几十年的时间才提出一两个不同的理论出来。比如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等。
另一种是具备知识的超级整理能力,用批判性思维去把科研者的理论与现实结合,创造新的思想。这是作家做的事,比如塔勒布的《黑天鹅》,史蒂芬·平克的各类著作等。
无论哪种,都是需要给别人带来一个独一无二的思想。那些用各种材料堆砌出来,且完全没有经过思考的文章,别人有任何必要去读你的东西吗?
法国哲学家阿兰(Alain,1968-1951)曾经提出一个著名的思想试验:到底谁造的船呢?
表面上看,人类尽可能用各种新颖的方式造船,但事实上,哪艘船能留下来,则是大海说了算。
如果你站在互联网产品的角度,你就会发现:我们不过是每一款内容产品(简书、微信、知乎、豆瓣等)中的一个小角色。每一款产品的调性是产品逻辑和市场自然演化形成的。
表面上看每篇文章都是我们精心写出来的,但实际还不是因为各个平台不断的反馈,让我们形成了现在的写作风格。
所以第一次写作是从简书开始写,我是非常幸运的,在这里可以写深度思考的文章,可以收获一大票好的反馈。
去年8月的时候,我还很热衷公众号文章的写作方法,当时也有很多篇在各大专栏成为了10W+。但我还是认为,这对写作的深度和技巧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毕竟公号是「分享逻辑」,需要用更讨巧的方式。买一个课程,用一些10W+写作技巧模板,就很容易做到。
现在很多人对于文章的好坏居然用10W+这种标准来评判,这是对于写作这件事根本就没有想得太明白。所谓的10W+、100W+不过也就是适应了公众号这个规则而已,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多数人对于写作,都很难分清楚到底是在满足自恋,还是在从事一门技艺。
沉溺于短期的快感,必将屏蔽掉世界的真相。
05
现在这一刻,也是炎热夏天的一个下午。我工作的地方,刚好来到了当时创业大楼的对面。看不清当时那个狭小的办公间,但是里面的场景却是历历在目。
工作了十几年,就一直在漂泊。还好事情经历多了,内心反而变得平静。
大学时候,很喜欢看尼采和叔本华,我喜欢哲学家的生活——拥有一张旧沙发,点一盏昏暗的灯,就可以开始一天的工作。
很多时候,我会受不了现实世界:到处都是虚假和互相吹捧,到处都是自恋狂和没有意义的复杂。
也许我太过执着寻找世界的真相,这让我更加感觉孤独。
但我宁愿如此,把它当作自己的职业,像修行者那样继续下去——永远去探究最真实的真相,生生世世不止息。
End.
道长微信:18156392
欢迎提出各类问题,以供探讨!
网友评论
也许我太过执着寻找世界的真相,这让我更加感觉孤独。
但我宁愿如此,把它当作自己的职业,像修行者那样继续下去——永远去探究最真实的真相,生生世世不止息。
——————————————————
很喜欢道长的最后几段,很有同感。真实的世界有着太多虚假,虚拟的网络里比如简书,反而能遇见道长这样的真实。
首先,很赞同作者文章中很多观点,比如,深度思考,公众号与简书的不同等。
我比较喜欢逆向思考一件事情的本质或问题,在我看来,从结果跟目的,逆向倒推....
无论你是写作也好,讲课也好,做其它事情也好,你当下做的事情,是否为了实现心中的目的。
其实,你写作可以为了赚钱,也可以为了纯分享而分享,也可以是为写而写,我觉得都是好样的。
关键是要问自己,你要的什么?你是谁?要去哪?怎么去?
您当时脑海里第一反应就是觉得作者说得不符合您的想法?还是您经过实践了之后发现作者说的不符合您的想法?在从路径由作者的“分析→思考→改变”到内化成自己的“目睹→感受→改变”?
在这一转变中,您经历了些什么?道长可以解答一下吗?
谢谢啦,😬😬😬。🙏🙏🙏
我是大妹孑,我为简书会员代言!
非常喜欢这个形容,笔芯!
机械风 还是自然风------源头论
😂
带着一个梦出发,最终走向自己人生的巅峰,活着,真正实现了证悟自己。
道长,希望你可以走的更远,给简友带来更深刻的人生见解。
我总在想,得做点什么输出自己。
人生如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