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
导读一百一十四|心理学是什么? 【2】

导读一百一十四|心理学是什么? 【2】

作者: 罗益明 | 来源:发表于2020-08-25 16:59 被阅读0次

第6个思想要点,朱利安·洛特的基本思想观点,第一,行为潜能。 所谓的行为潜能指的是在某一特定情景中做出某种反应的可能性。比方说你面对别人侮辱你的父母,那么你不同的反应背后都体现着其背后的行为潜能。假设你暴跳如雷,那么这就意味着这种反应的行为潜能优于其他的行为潜能。

那什么决定的行为潜能的大小呢?这来自于两个变量,第一,期望,第二,强化值。也就是说,当我们是否决定采取某一个行为的时候,我们会考虑这个行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强化?第二,就是会考虑这样的强化对我的价值有多大?比方说,有一个朋友叫你去聚餐,那你会期望你在这个聚餐上会玩得开心,那么这就是你的期望,其次,再来看这个强化值,就是比起其他的强化而言,你更喜欢某种强化的程度,而且这种强化值会跟随的情景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比方说在你受人冷落,没人在乎你的时候,有朋友跟你聊天关心你,这个时候所带来的强化值和你很受人欢迎,很多人都跟你聊天关心你,这个朋友再来跟你聊天,关心你的强化值是不同的。还有就是比方说TFBOYS的几周年演唱会门票,作为 TFBOYS的粉丝对其的强化值和一个老年人对于这个门票的强化值是不一样的。

第7个思想要点,阿尔波特·巴拉拉的思想观点。第一,在他看来,行为是由内外因共同决定的,外部因素就是环境条件,变量以及奖惩措施等等,而内部因素就是你的思维信念等等,而且这个行为会反过来影响这个内外部因素,也就是说环境影响,行为行为也会影响环境,而且这个环境分为潜在环境和实际环境,潜在环境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而所谓的实际环境是由我们作为个体自发创造出来的。

第二,我们可以透过前面讲的这个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来进行学习,也可以经过观察与模仿来进行学习。而这个观察和模仿学习的效果,则取决于这一行为在被观察时,他所带来的效果是奖励的还是惩罚的?如果这个行为在观察的时候发现是奖励的,那么对方在模仿的时候,会觉得这个行为会给自己带来正向的很好的结果。

简单的总结一下,前面其实从最开始我们提到的这个弗洛伊德和荣格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也提到了个体心理学的代表阿德勒,以及埃里克森,也提到了这个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接下来我们要走进的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些代表人物。

在表述这些代表人物的基本思想观点之前,先总体上来看一下这个思想学派的一些核心内容,有这4个方面:(1)强调人的责任;(2)强调“此时此地”;(3)从现象学角度看个体;(4)强调人的成长。所谓强调人的责任,指的是我们最终要对自己日常生活当中所发生的一切负责,那也就是说当我们觉得我们被迫这个样子或者不得不这个样子的时候,实际上还是取决于自己的自主选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主动性能力去构建自己的想要过的生活。

所谓强调此时此地,主张的是我们应该按当下的日常生活面貌去生活,什么意思就是你让自己过度的沉浸在过去或者让自己去过度的幻想未来都无济于事,没什么意义,还不如所谓的活好当下。所谓从现象学看个体,指的就是说你自己发生的这一切你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最终也是要靠自己去改变和解决的。所谓个体的成长,就在于我们不追求当下,得到所有的满足,而是不断的向前推进发展,不断的获得满足,推动自我不断完善。

第8个思想要点,卡尔·罗杰斯的基本思想观点,第一,来访者中心疗法。也就是说他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把每一个来咨询的人称之为来访者,为什么称之为来访者呢?那是因为这一概念背后暗示着来咨询的人是自动自愿的来参与这项治疗过程,同时意味着彼此身份是平等的。第二,一个人看待他自己的方式是预测即将发生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第三,自我实现是一个人在遗传的限度范围内尽力地发展自己的潜能。

第四,成为一个功能完备的人,所谓功能完备的人,首先,他们会努力的体验生活当中的全部内容,坦诚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并且把日常生活当中的美好记忆珍藏起来。其次,他们关注的是此时此地的经验感受。再次,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去度过每一个此时此刻,并不会因为某种社会价值规则而放弃自我的价值意愿。最后,他们乐于接受自己,不可能被所有人都喜欢的这一事实。

第9个思想要点,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基本思想观点。第一,广为人知的人的5项基本需求,这里就不多加以赘述了,那么实际上后来,在这个自我实现之上又添加了两项需求,即认知需求与审美需求。第二,他认为所有心理健康的人都具有一项特征叫做高峰体验。所谓的高峰体验,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到自己心目当中的天堂去旅行,实际上就是那种你听到某首特别美的歌,你会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在那一瞬间绽放出最美好的时候,那种类似的体验吧。

第10个思想要点感觉及其研究。第一,感觉是客观世界物质运动在人脑形成的主观印象。感觉的产生依赖于外周感受器、传导通路及大脑皮层中枢的协作。第二,透过感觉剥夺实验,可以发现,如果人所能够获得的那些丰富的感觉比不多的话,那么人就会出现这种情绪失控,判断力下降,幻想,难以忍受等。

第二,感觉分类,一般在临床上分为特殊感觉、躯体感觉和内脏感觉。所谓特殊感觉,指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前庭感觉(又叫平衡觉)。所谓躯体感觉,分为皮肤感觉和深部感觉。其中皮肤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温度觉、震动觉和痛觉。所谓的深部感觉是位于肌肉和关节等身体的深部结构中的各类感受器所产生的主观感觉。比方说你闭上眼睛,可以双手直接插进裤兜,那么这一过程背后就有这个深部感觉。所谓内脏感觉,是指我们身体各脏器受到刺激时而产生的主观感觉,包括内脏痛觉、牵拉感觉、胀、饥饿、恶心和牵涉痛。

第三,视觉及其研究。在这一部分只提一个要素,即我们对颜色的主观感受是由色彩、饱和度和亮度三个方面共同决定的。所谓色彩,即我们对物体色彩的感觉取决于物体表面反射光的波长。所谓饱和度,即:指色彩的纯洁性。各种单色光是最饱和的色彩,物体的色饱和度与物体表面反射光谱的选择性程度有关,越窄波段的光反射率越高,也就越饱和。所谓亮度:物体对光的反射率越高,我们就越感到明亮;吸收光越多,则越暗。

第四,听觉及其研究。关于这一部分,仅简单提一下,听觉的空间定位,感知远近及方向。而且就是单耳听双耳听,会出现这个世界上的差异,以及在声源定位上的差异。

第五,痛觉及其研究。关于这一部分仅简单提一下痛觉的分类,可以分为,刺痛或锐痛,灼痛,钝痛,前面两个痛快吧,那么你踩到的那一瞬间就是刺痛,那你发出来之后还痛的那个过程就是灼痛,而所谓的钝痛,实际上是这个内部的器官的疼痛,找不见位置,有缓慢灼烧,也会持续。

第十一思想要点,知觉及其研究。第一,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其次,感觉是一种生理、心理活动,而知觉纯粹是一种心理活动。感觉的产生来自于感觉器官的生理活动及其客观刺激物的物理特性;而知觉的产生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对刺激物的各种属性加以综合和解释,表现出人的主观因素的参与;再次,感觉受感觉器官的生理特性及外界刺激物的物理特性的影响;而知觉受一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知识经验的影响。

第二,空间知觉,关于这方面只简单提一点这个运动视差,所谓的运动时差就是说我们坐车的时候,看见远处的树木好像运动缓慢,看见眼前的这个树木运动飞速,这跟我们的空间知觉有关,其实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第三,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整体性研究发现的原则,其中有闭合律,邻近律,相似律,求简律,连续律等,简单提一个比方说,这个闭合律,所谓的闭合律,就是说当你看到一个看起来像三角形,但实际上还没有完全是一个三角形形状的,这样的一个图形的时候,你就会把它理解成三角形。

第四,知觉具有恒常性,比方说,你看到眼前这个小孩和远方的一个大人,远方的那个大人可能在我们的视网膜上呈现的,可能比小孩要小,但是你不会认为那个大人比这个小孩小。第五,错觉,关于这个方面其实很多人估计接触过,他说你看到两条线实际上它是相等的,但是你看起来一条长一条短。第六,为什么会有错觉呢?现在有两种理论,第1种理论就是认为这个物体反射出来的光波不一样,所以我们的视网膜上有一些组织就受到了压抑,还有一种认为就是我们这个知觉的恒常性的问题,比方说这个大小恒常,但是这个有可能误用。

我们再来看第3部分的第1个思想要点,记忆与遗忘及其相关研究。第一,记忆的规律启示:学习的时候,应该不断变换学习的开始位置,因为最先记忆的部分和最后记忆的部分印象最深刻。其次,我们的长时记忆是按照意义来保存的。再次,注意理解性记忆。第二,注意就是你在记忆某样东西的时候,周边的环境以及相关的线索,能够成为你日后回忆起这些东西的一个诱发因子。第三,学习的东西你学习了几遍之后,你记住了,那么你再学习几遍,就可能记忆得比较牢靠,比方说10+5的模式。第四,跟自己密切相关的东西,记得可能比较牢靠。

第2个思想要点思维及其研究。第一,概念与分类,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所谓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就是对一个东西下一个定义,比方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理性的动物。其次,一般而言,我们会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以及他们的重要特征进行分类,从而形成概念,比方说把黄牛,水牛牛都归结为牛。第二,推理,关于哲学上的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前面导读已然有所表述,在这里不加以赘述。这里只谈谈心理学研究的条件推理,所谓的条件推理就是例如:如果天下雨,地面就会潮湿,在心理学的看来,人们的推理受情景的影响非常之深。

第三,丹尼尔·卡尼曼的前景理论,人在面临获得时,往往小心翼翼,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损失时,人人都成了冒险家了,也就是你一无所有的时候敢放手一搏,你拥有一些很多东西的时候,你就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了。

第四,人们常用的三类经验决策法则,分别是代表性法则、可利用性法则与定锚和调整法则,所谓的代表性法则,比方说在你的印象当中对小鲜肉有一定的认识,那么当别人跟你说一个人他的怎样的一些外在特征,以及他的一些行为活动的时候,那么你就会把它对应到小鲜肉。

所谓的可利用性法则,就是说你判断这件事情会不会发生,你会透过你过去经验当中这件事情发生的多少来进行决策,比方说在过去的几年里,你发现这个冬季都会流行这个感冒,所以你推测今年同样会如此。所谓的定锚与调整法则,就是你对一个事情无法进行准确评估的时候,先估计一个基点,然后根据你收集到的情况不断的进行调整。

第三个思想要点,社会心理学。第一,不同心理学家对社会性的看法。第1个研究社会心理学的麦独孤,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本能之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原始社会时期,大家只有集体合作形成一个群体,才能够更好的去提高自己的生存几率,那么透过进化选择学说来看,那么这样的一个过程,符合进化的需要,那么它就会成为一个显性基因。也有的心理学的认为社会性是人的内在决定因素,学习或者说需求等。

第二,在心理学上,所谓的个人空间是指个体身体周围存在着的既不可见又不可分的空间范围,他人对这一范围的侵犯和干扰,会引起融于社会中的个体的焦虑和不安。而且,个人空间会随着个体身体的移动而移动。个人空间不是人们的共享空间,而是个体心理上所需要的最小空间,也叫身体缓冲区。有学者还专门算出了这个具体的空间距离,比如:亲密距离0—50厘米;个人距离50—130厘米;社交距离1.3—4米;公共距离4米以上。

第三,米尔格拉姆对服从的研究。在其实验中发现影响一个人服从的四大因素,第一,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判断水平低的人更容易服从权威。第二,个体的个性特征,他们多数不敢流露出真实的感受,思想个性并不明显,十分重视社会压力以及他们自己行为的社会价值,第三,胡萝卜加大棒”的奖赏、惩罚和威胁;第四,社会赞许和环境气氛。

第四,人性的一个弱点,就是我们往往容易受一些微小、但是直接而确定的东西诱惑,忘记了那些虽然重大,但是遥远而不确定的目标,那怎么办呢?就是把这种遥远而不确定,但重大的目标转换成微小直接确定的这样的小的目标,其实就跟今天很多软件打卡学习的那个设计是一样的。

第五,在什么情况之下,他人在场会提升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在什么情况之下他人在场又会降低一个人的工作效率呢?两个因素有关,一个是自我觉知,一个是他人评价,如果这个人从事的是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工作效率会得到提升。

第六,去个性化下的责任分散,所谓“去个性化”是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时,就会产生群体为个人提供了保护的错觉,个体会认为人多势众,谁也不认识谁,此时,个人不再以一个具体的个体而存在,而是以群体的成员而存在,法律的约束力远离了这些人,从而,个人丧失了责任心,失去了一定的理性,做出了违反社会准则的过激行为。

以上算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基本内容,关于社会心理学的一些内容,其实可以去看我之前写的关于社会心理学的导读,那方面更具体更细致,那么接下来内容就是先简单的认识一下认知心理学。

第一,所谓认知心理学,就是用计算机来类比人的内部心理过程,计算机接受符号输入,进行编码,对编码输入加以决策、存储,并给出符号输出,这可以类比于人如何接受信息,如何编码和记忆,如何决策,如何变换内部认知状态,如何把这种状态编译成行为输出,广义上可以理解为研究人的认识过程。

第二,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20世纪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1967年正式形成。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流派。第三,语言学的发展,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提出,以及计算机科学发展,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而且人工智能跟认知心理学也密切相关。

第二,在认知心理学当中,知觉包括信息向上和向下两个加工过程。前者将环境中收集来的点点滴滴信息结合,形成较大的块;后者在知觉者主观期望和自己头脑中的理论引导下,判断出刺激的类型,这两者互为作用。比如,当你努力想听清某个人说话,你既运用了自下而上的加工——努力辨别每个词语,也运用了自上而下的加工——努力把你听到的内容与你了解的某个话题进行匹配。

第三,内隐社会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在社会认知的过程中,个体自身可能无法报告或内省到某些过去的经验,但这些经验却潜在地对个体的判断或行为产生着影响,而这种东西被激活,只有当个体在具体问题解决背景中进行操作时才能发生,比方说网络游戏的暴力行为对青少年在现实生活当中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

关于认知心理学在这里就简述这么多,感兴趣可以去读一下认知心理学这本书籍,那么接下来这部分内容是心理学研究的新内容,这里面包括这个伴随着网络发展而来的网瘾,还有就是广告心理学,职业生涯规划等等,那么关于这里面的内容,个人只简单提一下这个广告心理学当中的这个找明星打广告以及职业生涯规划里面的6种职业型人格。

对于这个广告心理学当中找明星打广告,实际上就是首先这个明星他本身就能够获得公众的注意力,其次就是公众会去崇拜模仿,或者说会触发移情效应,再次,就是这些公众明星,实际上也是在为这些商业产品背书,所以我们也会因为信任这个明星,而信任这个商业产品。

对于这个约翰•L.霍兰教授提出的职业生涯规划里面的6种职业类型,具体可以分为现实型(R)、研究型(I)、艺术型(A)、社会型(S)、企业型(E)和传统型(C),所谓的现实型,其典型职业包括技能性职业(如技工、修理工等)和技术性职业(如摄影师、机械装配工等)。

所谓的研究型,其典型职业是科学研究人员、工程师等。所谓的艺术型,其其典型职业包括艺术方面的职业(如演员、导演、摄影师、作曲家等)和文学方面的职业(如诗人)。所谓的社会型,其典型职业包括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所谓的企业型,其典型职业,CEO,高管,创业者。所谓的传统型,其典型职业会计、成本估算员、税务员、打字员等。

行文至此,已近尾声,我想透过这本书,我们也能够去吸收到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流派以及现代性英语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也至少初步建立起了一个对于心理学这一专业学科的基础认识,那么在将来阅读心理学相关的著作的时候,也能够去认真的审慎选择,而不会把一些所谓的心灵鸡汤,当成心理学这一学科的某种专业理论,与此同时,也可以借由这本书当中提到的那些学派,或者说及其代表人物的专业著作,进一步去窥探心理学这片大千世界,并最终反转回来,指导自己好好的生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导读一百一十四|心理学是什么? 【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cz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