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静坐时,老师评价说是“发散气质”,这个词用得太准确了,以至于一整天想起自己这一生中,各种“发散性”事件,就觉得超级可笑。心有所想,言必有发,有老师评价说,捂住半边嘴另外半边也忘不了发挥作用。所以自己心里一般没什么事,因为事都被转嫁到了别人那儿。
晚上和邵明老师静坐时,发现所谓“发散”是眼睛虽然闭着却是在向外看,心跟着跑出去,气也跟着跑出去,形成种种幻象,这一发现象是找到了自己的症结所在。
半夜醒来,膻中穴那儿刺痛,听到有声音说,什么丑事都朝外面说,我们都没办法藏身了。思想似乎在做着激烈的争斗,想起老师说要“披肝沥胆”,说“不表达,就无从开始蜕变。”心安定下来,疼痛也随之诮失,胸口开始呈现出一片光明。想起阳明先生说的“格物,去心之不正”,那一刻,是不正的心跑了吗?
这两天的静坐开始把注意力集中在膻中穴这儿,不再直接去追逐气流和穴位,而是由心去关注,静坐后期,身体的气息就会呈现一种“中和”“祥和”的景象。重新看了教授的静坐的文章,觉得是符合文中的“存想本体”和阳明先生反复说的“存此天理”。想起《道德经》里说的“守中”,和《论语》里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心应该在该在的位置,不能乱跑。
昨天参加了两个读书会,一直在观察自己的心是否跑出去了,邵明老师两个多小时的《传习录》的内容,好像都能听懂。下午《论语》泰伯篇,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专注的聆听,坐在公交车上,忽然发现《泰伯》这一章就是在描述孔子的心灵世界呀,泰伯、尧、舜、禹、文王这些德行高尚的人构成了孔子的心灵空间,一剎那间被感动到了。今天早上看到《论语》很亲切,第一次觉得你可以走进圣人的世界,他不再高高在上,你可以感触到他内心的柔软。
“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今天各种发散的心思又开始出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