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强调自信,其实我想说没有自尊的孩子,是很难有自信的。我们都知道,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最基本的需求中,自尊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可以说自尊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所谓自尊,就是一个人赋予自己的价值,简单的说就是他对自己的爱和尊重,这种爱和尊重独立于别人对他的看法。
五班后进生相对较多,有几个同学上课小动作特别多,课堂常规一直不好。上周开始,从班主任到任课老师都在抓纪律,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该班的上课课堂常规比以前好了很多,但是我发现他们最近课堂反馈和积极性并不见好,每次提问问题,举手的学生都寥寥无几,连成绩比较靠前的几个学生都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我开始反思老师们最近一段时间对孩子们的要求是不是过于严厉,一味强调课堂常规而导致学生出现了“假认真”的学习状态。有的孩子虽然表面做得端正,但是并没有全神贯注地听课,或者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敢回答问题。
于是我利用课余时间找了几个不同层次地同学了解情况,果然发现很多孩子们并不是真的不会,而是因为害怕出错而不愿意回答问题,出现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地心态。这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课堂常规的管理方式,并找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经过学习,我明白了我们应该更多的采用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而不是眼里一直盯着问题,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试图通过惩罚地方式来约束他们,因为这种方式很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他们会通过我们的评价对调整自我认知,认为我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察觉到这一点后,我立马调整了课堂评价方式,对于常规特别不好的同学,着重去发现他的闪光点,及时给与正面评价,结果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明显增强。
记得以前看过一则小故事说,一个小男孩拿着砖头正要打人,被校长看见了,校长说:“放下砖头,去我的办公室等我。”小男孩忐忑不安地站在办公室,过了一会儿校长来了。校长说:“我让你过来办公室等我,你就来了,而且比我到的还早,说明你是个听话的孩子。给你一颗糖!”原本一味会被痛骂的小男孩很惊讶。校长接着说:“我让你放下砖头,你就放下了,说明你非常尊重我。我再给你一颗糖!”小男孩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校长接着说:“我了解到,你打那个孩子,是因为他经常欺负女同学,这说明你是个正义的孩子,我要再给你一颗糖!”小男孩哭了,自己主动说:“可是正义也不能拿砖头打人啊!”校长微笑着说:“你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我也相信你以后知道该怎么做,所以还有一颗糖要给你!我们的谈话也就结束了,回家吧!”这就是陶行知先生“四颗糖”的故事!
有人说:教育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没有科学就没有方向,没有艺术就没有温度!关爱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要记得他们需要的是鼓励和欣赏,而不是一味的批评和指责,错误和失误就会慢慢减少。所以,要想帮助孩子建立高自尊,我们只要做一件事就好,那就是:说话走心,将心比心!每个人都喜欢听鼓励赞美的话,孩子更是如此,那么我们就要学着多去赞美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