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个人成长领域的书,其中不乏很多方法论,结合各自时间管理、目标管理等等的工具。像番茄钟啊、forest森林app、人生效率手册、手账本子、清单等等。或是一些思考模型,swot分析、黄金圈法则......

有时工具太多便无从下手,在琢磨工具上就要花费好多心力。
01工具也要因地制宜
昨天上午去车管所办事情,位置较偏,一路是往山上走的大坡。有了上次我骑摩拜小坐骑,只见腿动、不见车动的教训之后,到了要上坡的路段,我索性决定把车子放一边,步行上去。听着耳机里的音乐,一边在树荫下走,看到旁边有个骑山地变速车的大叔,大概率是一档或是二档的样子,这个挡位车子是小齿轮盘,骑起来阻力小,不过不太出路,看他颠颠的从我旁边骑过。
爬坡的路其实也不远,我慢吞吞的10分钟差不多要到了。远远看到骑车大叔,也不骑了,推着车子往上走,一下又被我反超了。
从物理学上,骑车和步行做的功是一样的,为何感觉一个省力一个费力?
骑车和推车相比,优势到底在哪里?自行车通过传动机构(由脚踏板、齿轮、链条...),摩擦力,以及不同坡度,角度不一身体压在踏板上的重量不同。
简单点说,分情况来看,小坡度骑车感觉轻松些,大坡度推车轻松些。至于大小之分,请拿出A4纸自行受力分析。
这样看,出发点都是为了省力,工具使用是要分情况的。
02搞清楚工具的“前世今生”

大三有门专业课,简直是让同学们哭天喊地的一门课。倒不是说课程本身有多难,就是事贼多。大学里面有一门课,平均几乎每天都需要投入1个多小时在做作业上,重点还是作业做了,但是还是啥啥不会的状态。付出收获不成比,学生自然事哭天喊地了。
其实这是位对自我要求很高,50多岁了依旧保持学习的老教师,她学习了时间管理,就给我们分享番茄钟;学了清单管理,布置作业让我们做知识清单(还有目标、能力清单);在得到学了情绪管理,就分享如何调整情绪。在同学们看来,都是扯些和专业课无关的大白片,布置的作业也是鸡肋的耗时虚无的东西。
虽然我能理解到这位老师的良苦用心,但只能说她,苦劳足够,功劳欠缺。她的初衷让我们系统学习专业课,形成知识体系。实际是,做知识清单时,前期大家不知道如何做,迷迷糊糊的不知道咋下手;之后做的时候并不知道为何做,按照自己的性子来,做半天费时,盯俩小时电脑费眼不说,最后没收获;学期结束老师以为收效甚好,一通点赞清单好好好,同学们心里面怨声载道。
出发点系统的去学习一门课程是绝对没毛病的,但在不知为何的状态下,学生无法明白做这件事的逻辑,脑子里一堆问号。为啥做?做着有啥用?和课程有关吗?最后就是没用,浪费时间,混着做,抄着做,一个寝室分工做,根本达不到效果。
清单工具是好,前提是你知晓它的使用逻辑,用一个护肤品,你得搞清楚他的说明书吧?不然怎么发挥功效?
03把工具打磨成自己的

想要达到情绪管理的目的,可以冥想、做感恩练习、绘制你一天情绪曲线和写负面情绪本子......达成一个目的,工具很多。病毒感冒,一堆抗生素,你总不能拿个你过敏的吃吧?
从小不会画画,完全抽象派画手,用手账进行时间管理,几天下来,把时间都搭在咋画阿猫阿狗上了,压根没时间寻思这一天时间安排是否合理的问题上。坚持几天,感觉身心俱疲,妥妥的放弃。
畅销书《三招让你如何如何xxx》、《时间管理xxx法让你倍速人生》,一看到这类书,就眼红心跳,想要不分彼此,一股脑的都收入囊中。师父是倾囊相授了,你可不能全盘照收呀,你是师父本师?
如何打磨自己的各项工具?

(1)先看懂说明书:搞清楚工具的底层逻辑,工具帮助我们达到的目的。前几天和小伙伴讨论运营的思路,密密麻麻的文字讨论看起来不直观,我想搞点视觉化笔记,就搜这方面的书主题阅读。《丰田一页纸极简思考法》《一页纸工作整理术》,有目的的找工具。
(2)自己适合那款:就拿上面提到的两本书来讲,前者偏向于时间上的安排,如会议记录,出差安排,偏重工作具体事宜上的安排,图画偏向表格;后者偏向思考,整理思考的几个维度,比如发起一个社群活动,用图画的形式画出活动的流程、人员组织安排以及相关事宜。
(3)行动中打磨:在使用《一页纸工作整理术》中的方法时,困于有些复杂的内容不好绘制图,或是绘制太抽象不利于分享,我就将关键词标注;有时还发现但是图,缺少内在逻辑,我就加些逻辑的词汇进去。what,way.....将不同类的图联系起来。
想一想,你是在受工具所累?还是工具为你在某福利?都是那些工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