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不能拥有完美的生活,所幸追求过完整的自我。”看到这句话,我很欣喜,如何能从不完美的生活中找到完整的自己?如何?我满怀期待地跑去了图书馆。然而遗憾的是,图书馆仅有的两本已经被别人先一步借走了。但,就像是盾破红尘的李修缘非要在他拜堂的那天出家一样,内心深处那股按捺不住的渴望和寻求解答的强烈好奇心却不愿意等到两个月后,读者归还时再来一探究竟。于是我在Kindle上下载了电子版,(我是个怪人,当我企图从某本书中寻求某些深层次的东西时,我总觉得纸质书才能给我更好的交互感。)殊不知这种行为上的妥协和内心的抗争只是斯通纳一生中最微不足道的缩影。
就在这个假期,我抱着期待打开的《斯通纳》却怎么也没想到这本并不算厚的书读起来那么艰难,那么压抑。虽然从第一页到最后一页我都没能找到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但是透过斯通纳的一生,我知道是谁偷走了他的快乐。
威廉·斯通纳《斯通纳》这本书讲述了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的美国青年走出农场,通过接受教育这条路最终走向大学并由学生转变为教师的一生。它关乎爱,认同,怜悯,志业,傲骨,信任与死亡却怎么也算不上是一本励志的成功学。从斯通纳身上能读出很多东西,可是唯独一点最让人印象深刻,那就是威廉·斯通纳和他身边的那些人之间的“较量”。
斯通纳和他的父母
“这是一个孤单的家庭,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全家被逃不掉的辛劳紧紧地束缚在一块。黄昏的时候,一家三口坐在那间小厨房里,亮着唯一的那盏油灯,凝视着昏黄的灯焰。经常在这个时候或者晚饭和上床睡觉之间的功夫,唯一能听到的声音就是靠背椅里某个身躯单调的活动声,以及在那幢年迈的老房子下面某个木器发出的微弱而柔和的吱呀声。”
斯通纳出生成长的地方,远离人烟,他和父母之间是大多数人都能理解也能感受到的那种平静,虽然也常常会为了土地的贫瘠而烦恼,但是他们对于斯通纳而言始终是一份爱的源泉,尽管这份爱微薄得让人难以察觉。在斯通纳的一生中他们是善待他的为数不多中的两个。后来,去哥伦比亚上大学后,时间和空间的隔阂足以消磨掉他们之间交流的桥梁。虽然斯通纳承认他和父母已经逐渐形同陌生人,可是他也意识到自己的爱因为损失而更加强烈。
在往后的日子里,虽然斯通纳和生活各种周折可我始终觉得父母尚在时他没有那么可怜。
斯通纳和弗特夫妇
“弗特走进房间,站在老婆身旁。他个头挺矮,还不到五英尺三寸,脸很瘦削,鼻子特尖。他老婆比他高四英寸,而且很肥胖;无框眼镜遮住了他的眼睛,薄薄的嘴唇紧闭着。斯通纳喝牛奶的时候,两口子怒气冲冲地看着。”
斯通纳和弗特夫妇就像是哈利波特之于德思礼一家。寄人篱下总是要忍气吞声的,这种小小的不愉快倒也不碍事。转身便能消失无遗。弗特夫妇对于斯特纳的一生而言实在只是演奏途中不小心拨出的一点小杂音,他们就像是小雨一阵,根本没有力量掀起斯通纳内心的波澜。因为还有更大的风雨即将降落在他的头顶,而那些人才是让斯通纳幸福感骤降的罪魁祸首。
斯通纳和伊迪斯
“他已经四十二岁,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
四十二岁了!生活于他却是如此的不堪。我想这和伊迪斯有着不可脱离的干系吧,这个神经质的女人!虽然我不确定生活中是否真的会有这种人,但是斯通纳确确实实“爱”上了她与她快速结婚,并从此进入了“坟墓”。不能说斯通纳的一切不完美都来自于伊迪斯,但是回到那个没有温情的家,他得承受心灵的折磨。如果把人生彻底分为生活与工作,那斯通纳的生活正是因为伊迪斯而近乎从来没有见过明媚的阳光。伊迪斯对待身边人的方式不仅仅是让斯通纳陷入地狱般冰冷的世界,甚至他们不幸的女儿也深受其害,她女儿的离开“其实是想逃离一座监狱”以至于后来她为数不多的几次回来也只是“出于难以抹去的仁慈和温柔的善心”
斯通纳和他的两个朋友,和劳克曼斯,和凯瑟琳。
他们之间的故事告诉我们:幸福感这种东西自己给不了自己,它很多时候是由你和身边的人一起创造的。面对不完美的生活,彻底逃离然后另外开始也许是最行之有效的,但是一般人做不到。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生活,我们可以在表面上去妥协去顺从,可是内心的抗争从来不会因为表面的平静而停止。你不得已的妥协只是会让你变得“麻木”或者说再懒得去怒发冲冠。
谁偷走了你的快乐呢?
谁都是嫌疑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