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2609天,2024.07.14
我们知道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终身的,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足见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之大。走进心理学后,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有机会聆听许多成年人带着原生家庭的创伤走进咨询室来疗愈。相同年龄段、相时代背景下的出生、成长的人,她们的生命故事很相像,比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人,他们的心理创伤大多是安全感缺失、依恋问题、重男轻女、自卑讨好等一系列创伤,这些都深具社会文化特征。如果将“创伤”单独拉出来看,似乎是父母的责任更大一些,是他们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却未能很好地陪伴、照顾我们,让我们幼小的心灵经历了一些不好的感受、身体上留下曾经遭受的伤痛。然,如果换位到父母的位置,大多数父母还都是发自内心或本能爱他们的孩子的,只是在当时的环境、条件、认知、接受的教育、习俗、地域文化以及父母自身的完善程度等决定了他们以何种方式去爱自己的孩子。比如家里兄弟姐妹多,把不是最大的也不是最小的哪一个送给亲戚或暂时寄养亲戚家,让孩子缺乏安全感,以及认为是自己不好,被父母抛弃了。又如,在重男轻女以及认为男孩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传宗接代的根,而对女孩小时候一味的打骂、忽视、虐待,长大后无底线的索取等,让孩子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形成自卑与不配的感等。所以,不是父母不爱我们、抛弃了我们,而是在那个当下他们能做出的在他们的认知中对我们来说最好的选择,用焦点解决的理念来说就是父母当时是尽了全力的,在他们的认知氛围内那样的决定对我们来说是最好的选择。只是这样的决定只是处于他们视角的考虑和理解,对于孩子来说他们的希望、期待、想法、感受是什么并未纳入考量中。当然,不排除有些父母是祸害(出自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就如《回弹力》这本书中的案例。写到这儿,我想表达的如果恰好你不幸,遇到了“祸害”的父母,让自己身心都伤痕累累,在你成年后,在你心里能量达到一定时,你想要与父母和解,摈弃前嫌,不想再带着伤与痛、怨与恨过日子。我以为,“和解”不可盲目行之,自己要先和自己和解,接纳当下不完美的自己,完善自身“卡点”的同时看到自身的优势、资源与力量。其次和父母(或原生家庭)建立边界,明确底线,坚守规则。再者,要考虑父母的认知、文化习俗、环境要求等。如果只是自己一厢情愿,可能往往事与愿违,不仅达不成和解之目的,反而还会再次受伤。当你感觉到与父母是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时,虽然生活在同一空间,却是永远无法交集的两个轨道上,那么就坚守自己的本心,尊重身体的真实的感受,怎么舒服怎么来。否则,就不要再在伤口上撒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