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年初,疫情对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于教育更是如此,教育在发生着一场由传统教育向在线教育转变的巨大变化,我们的教室变成了在线课堂,我们的老师也需要不断地改变,微课制作技术对我来说不是难事,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说过“决定一堂好课根本还在于老师的教育理念。”,更新理念势在必行,今年寒假也因为疫情显得格外的漫长,但是也给我提供大量的时间去给自己充电,记得初读罗鸣亮老师编写的《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觉得这本书书写的朴实接地气,对罗老师的“说理课堂,践行把课堂还给学生”理念便很痴迷,罗老师在书中多次强调“提炼核心问题是落实深度学习最行之有效的方法”,看完书后在三年级上学期我便尝试给每节课选定一个核心问题,但是经过一学期的尝试,我发现效果不太理想,今年寒假我便带着如何在具体课例中提炼核心问题的思考和自己失败后的困惑,再次阅读书中下篇《我的讲道理课堂》,我恍然大悟,原来之前自己对说理课堂还存在误解,那么如何形成好的核心问题,使课堂教学走向深度学习呢?通过这次读书我归纳出来可以从下面三方面提炼核心问题。 一、以学科的问题为载体——数学本质 罗鸣亮老师说“解读教材一辈子都不为过。”,核心问题即是孩子的认知困惑,又指向数学本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个好的核心问题可以打造一节好课。核心问题的确定首先就要深度解读教材,解读教材分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单元教材解读,老师要读懂这个单元教材编排意图,需从学科知识体系、逻辑结构、编排顺序上整体把握,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思考这个单元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所处的地位、有什么作用、及编者的编写意图,第二部分是课时教材解读,老师也要从整体入手,既做到不同版本对比也要做到同一版本前后课的对比,来读懂每节课教材的编排意图,注重观察每节课教材中呈现的素材有哪些?这些素材都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些素材有什么用?只有读懂教材的意图,明确每节课的明线——基本数学知识,每节课的暗线——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才能抓住数学本质。
二、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认知困惑 罗老师说“读懂学生是老师的核心竞争力。”,读懂学生的认知困惑对核心问题的确定至关重要。老师们提前一周开始录制微课,制作录播课和做直播课课件,以数学课为例,课的设计仍然是满满当当的,录播课上老师讲解新知,直播课讲题答疑,经常是老师自问自答,学生不动脑子的听,这样质量必然会大打折扣,怎样才能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呢?怎样才能感受到孩子们思维的涌动呢? 我静下心来思考,在书中罗老师告诉我:“教学源于理念问题,教师要舍得归零,把舞台还给学生,从步步为营的课堂到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课堂才真正做到还给孩子。”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必须读懂教材,知道教什么,同时更重要的是也要读懂学生,知道学生想要什么,学生哪里还存在困惑,读懂学生了,抓住核心问题也就不难了。于是我改变往日的授课模式,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我在每节课前设置了一个核心问题,以《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中间有0》为例,让学生带着“当商中间有0时,被除数各位上的数必须满足什么条件?”这个问题去听录播,听完录播课后思考这个问题,并将对问题的看法发到微信群里了,在直播课前同学们将自己的想法发到群里面,虽然隔着屏幕,同学们无法相见,但是你一言我一语,同学们的想法在直播教室里展开,站场没有变,改变的是主角,改变的是老师的退和学生的进,家长说孩子刚开始发言有些紧张,将手放到胸前,呼吸紧张的完成了第一次发言,在我的鼓励下更多的学生敢发言了,直播课短短的20分钟,两个班100名学生都思考了,直播课结束以后,学生在微信群里还继续讨论,家长把这样的课称为“思维课”,他们也都加入了紧张的谈论中,而我觉得这样的直播课我轻松多了,一改往日的一言堂,只要敢想敢尝试,两个班100个学生思维会有很大的提高。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终点——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原来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双基还要帮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一定的经验,这样才能持续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罗老师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深度学习需要结构化教学。”,在执教时要多思考留给学生,最好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将核心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拼命的讲,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把他们的想法和盘托出,不同的想法进行思维不断碰撞,当学生交流走偏了老师要及时介入到本质问题,对完全不着变的问题要立马阻止,达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以书中下篇第六讲《认识整万数》为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而这节课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建立对位值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更大的数积累数学思考和学习方法上的经验,罗老师拿出一个信封只露出两个数字6,告诉学生这个数是一个整万数,后面都是0,让学生猜应该有几个0?,罗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探索、发现、比较、交流,从而得出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读写规则,老师不越位,使每个学生都学的很到位,经历了整个学习的建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从以上三个角度入手分析,设置问题驱动,初步定下一个或多个问题,并将核心问题逐步缩小,删减,看问题之间有没有互相包含的,只有深度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困惑才能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中,将教师的深度教学和学生的深度学习结合起来,达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去年暑假写的:
一本好书犹如一壶好茶,需要慢慢品味,初读罗鸣亮老师编写的《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老师》觉得书写的朴实接地气,有幸参加了第二届名师工作坊活动,和一群热爱小数教育的人在六天的卷入式研讨学习中对罗老师的“说理课堂,践行把课堂还给学生”理念更加理解,罗老师多次强调“提炼核心问题是落实深度学习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核心问题即是孩子的认知困惑,又指向数学本质,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一个好的核心问题可以打造一节好课。
活动结束后再次翻开这本书,带着如何在具体课例中提炼核心问题的思考再次阅读下篇《我的讲道理课堂》,受益匪浅,结合陈淑娟导师的讲座,那么如何形成好的核心问题,使课堂教学走向深度学习呢?可以下面三方面提炼核心问题:
1.以学科的问题为载体——数学本质
罗鸣亮老师说“解读教材一辈子都不为过。”核心问题的确定首先就要深度解读教材,解读教材分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单元教材解读,老师要读懂这个单元教材编排意图,需从学科知识体系、逻辑结构、编排顺序上整体把握,对比不同版本的教材,思考这个单元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所处的地位、有什么作用、及编者的编写意图,第二部分是课时教材解读,老师也要从整体入手,既做到不同版本对比也要做到同一版本前后课的对比,来读懂每节课教材的编排意图,注重观察每节课教材中呈现的素材有哪些?这些素材都是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些素材有什么用?只有读懂教材的意图,明确每节课的明线——基本数学知识,每节课的暗线——数学思想方法,这样才能抓住数学本质。
罗老师下篇第二讲《小数的意义》教学过程中,罗老师抓住小数意义的本质:小数是以10的N次幂为分母的另一种表示形式,是十进制计数向相反方向衍生的结果,其本质就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在课的开始罗老师让学生数正方形,当数到6时学生不敢数了,因为罗老师出示的是一个没有涂满颜色的正方形,通过简单的数数活动,形象直观的让学生明确了小数产生的必要性,借助正方形怎么表示小数,通过猜测、说理、辨析让学生明白了一位小数就是平均分成十份,表示这样几份的分数,而1份比0.1小该怎么表示呢?由此产生了认识两位小数的必要性,通过寻找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小数,把小数从具体的量中抽象出来,真正把小数放到数系中整体认识数,一节课在不断变幻的色图中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更加深入。
罗老师下篇第三讲《长方形的面积》教材解读中,罗老师指出“任何一种图形的面积计量其本质都是单位面积的累加。”,在执教中罗老师从面积的本质入手,围绕“面积单位和面积的关系”、“行、列格子数和面积的关系”、“长、宽与行、列的对应关系”,创设了富有张力的问题情境,是学生逐渐顿悟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由来,最后罗老师对度量标准单位巧妙的改变,让学生在错误中更加深入理解面积度量的本质。
2.以学生的问题为起点——认知困惑
罗老师说“教学源于理念问题,教师要舍得归零,把舞台还给学生,从步步为营的课堂到完全可以让孩子自己去学习,从学会到会学,课堂才真正做到还给孩子。”课堂上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老师必须读懂教材,知道教什么,同时更重要的是也要读懂学生,知道学生想要什么,学生哪里还存在困惑,读懂学生了,抓住核心问题也就不难了。
同样以书中《长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罗老师在课堂思考中谈到“努力思考面对教学内容学生会怎么想,会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学生会有哪些思维障碍,如何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思考方法想学生展示,怎样安排教学程序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可以看到罗老师心中始终装着学生,罗老师在教学中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在探究6平方分米的长方形时,罗老师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长方形,激发学生在脑海中用1平方分米去拼摆去想象,在教学12平方分米、24平方分米、36平方分米时罗老师让学生充分讲道理,说清楚每行有几个?有几行?一共有多少个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总共是多少平方分米?让学生逐渐领悟到长方形的面积就是看每行每列有几个面积单位,罗老师让学生亲身经历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形成过程,史宁中教授说:“智慧并不表现在经验的结果上,也不表现在思考的结果上,而表现在经验的过程,表现在思考的过程。”,罗老师紧抓学生认知困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说出想法,学生也在思考、辨析、讲理的过程中获得了数学知识、感受到了严谨的数学思想。
而我在教学中心里装的是我精心安排的教学设计,每一节课已经安排了关卡A、B、C、D,学生过了A我就直接过渡到B,学生从B到达不了C我会想方设法提示,硬性完成我精心设计的路线,完完全全不考虑学生是否理解,殊不知在我的精心设计下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性、批判精神统统被打死了,罗老师说“读懂学生是老师的核心竞争力。”,读懂学生的认知困惑对核心问题的确定至关重要。
3.以学生的发展为终点——学习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在原来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经验,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双基还要帮助学生感悟基本思想,积累一定的经验,这样才能持续性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罗老师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深度学习需要结构化教学。”,在执教时要多思考留给学生,最好的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将核心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思考,去拼命的讲,老师要给予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有机会把他们的想法和盘托出,不同的想法进行思维不断碰撞,当学生交流走偏了老师要及时介入到本质问题,对完全不着变的问题要立马阻止,达到《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每个人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
以书中下篇第六讲《认识整万数》为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并能正确读写、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而这节课是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建立对位值的大小、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更大的数积累数学思考和学习方法上的经验,罗老师拿出一个信封只露出两个数字6,告诉学生这个数是一个整万数,后面都是0,让学生猜应该有几个0?,罗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自主探索、发现、比较、交流,从而得出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读写规则,老师不越位,使每个学生都学的很到位,经历了整个学习的建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从以上三个角度入手分析,设置问题驱动,初步定下一个或多个问题,并将核心问题逐步缩小,删减,看问题之间有没有互相包含的,只有深度理解教材、了解学生的困惑才能把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从而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中,将教师的深度教学和学生的深度学习结合起来,达到将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真实的学习。
2019.8写于商洛镇安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