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豫有约》有一期专门前往香港采访蔡澜。拥有电影监制、商人、专栏作家、美食家等多重身份的蔡澜,与金庸、黄霑和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
从哪一期节目中便对蔡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不止是因为和美食有关,更多的是他随性而为的脾气秉性和行为处事的价值观。
假期里读蔡澜的书,一边看一边忍不住笑出声音。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正统教育和普世的价值观。
这些“正确”的思想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脑中和心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与我们自身融为一体,我们的言行举止、人生选择和价值观,时刻保持想“正确”的轨道靠拢,队形整齐划一。
一旦所谓想要“任性”和“有趣”的念头萌生,尽管是人性使然,但往往会被自行“掐灭”。
因为这与多年来的主流思想意识相悖理,潜意识告诉我们这是“错误”和“危险”的道路。
一直以来,根深蒂固的是,人要有责任、有担当、从一而终、要有所克制和收敛,要学会隐忍、付出和牺牲而又不计个人得失。
所以,我们往往艳羡那些勇于打破固有的束缚任性过活的人,自己去很难做到。
对于婚姻、事业、家庭以及生活态度,蔡澜洒脱之际,全凭本心好恶,率性而为。这在我们看来,之所以会心微笑,是因为他说出了我们也会有的心声。
比如,有年轻人向他求教,同时有多个女朋友可以不可以?蔡澜说道,只要你能有,想有,怎么不可以。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在我看来都不可取,更何况多个女朋友。
有朋友不禁笑他这是教坏小朋友,他又说,这么多人都在教好他,只有我一个人教坏他,有什么关系。
以看似“玩世不恭”的姿态,诙谐幽默的表达,世人眼中严谨标准的“世俗”在这个“老顽童”的眼中都十分“俗不可耐”,远不如吃到嘴的美食来得更让人熨帖和欢喜。
我想到了张爱玲,晚年的张爱玲。
人在年轻的时候,退一万步讲,就算穷困潦倒还有健康的体魄和一把子力气,一息尚存都不能算是绝境。
更何况像张爱玲这般“从来没有吃过钱的苦”,趁早就已经出名的人,年轻的时候,几乎是没有尝过什么苦头的。
至于后期在美国照顾赖雅的两年时光,稍显窘迫,但后来也逐渐得以改善。
人老了就不同了,即便是生活条件不错,但毕竟身体和精神都会处于每况愈下的状态,尤其是对于张爱玲这样,晚年为了远离人群,不停地搬家,保持常年独居,该是多么落寞难熬。
这是大多数的人想法,这是不了解当事人的旁人的想法。
但如果说,张爱玲对于这样的生活甘之如饴,谁又能据理力争予以否认呢。
身后留有不菲遗产,张爱玲的晚年生活并非外界猜测的穷困潦倒,之所以居住简陋、频繁更换住所,见人犹如“惊弓之鸟”般迅速逃离,只能说明,她不喜与人有过多的交往,免得耗费精力和收到“冲击”。
她还是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即便是受人邀请,也再没有回到她曾经梦萦魂绕,见证她痛苦的少女时代、光芒璀璨的成名时光的上海。
选择以怎样的方式度过一生才好?
不断汲取知识么,即便是世上最聪明的人又能将这世间的道理吃透几分。
不断奔向权利和富贵的顶峰么,古人早就有言在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
道理无需懂得太多,仅学会“向死而生”一条,平趟世间已非难事。
蔡澜说,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尚还能身体力行的时候,收拾妥当便平静“离开”未尝不好。
张爱玲亦没有选择“自杀”,她是深知“人终有一死”的,没有人打扰的时候,她是平静的、安稳的,或许还有着不为人知的窃窃欢愉,直至终老。
我们都说,那些对人生大度、看开的人,是活明白,看透的人。
其实,他们是真的对人生的真相坦然接受的人,没有恐惧,就无所谓对抗和挣扎。放任自我,便格外轻松和无畏。
与这世间鸡飞狗跳的明争暗夺形成鲜明的对比,显得“特立独行”。
在终极命题前,真的没什么大不了。
这一刻胸口的温热,意味着无限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善待自己最好的缘由。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