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跟大家分享过,如何从自己身上寻找素材,主要有4个方法,分别是曾经的高光时刻、曾经的灰暗时光、日常生活里的反常事件、第一次或很少做的事情。
用这4个方法,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身上找到很多故事。
找到素材,接下来就是要搭框架。
在搭框架之前,我们还需要再做一个动作,那就是定主题。
什么是主题?就是这篇文章到底要表达什么。
比如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在杭州,听出租车司机抱怨了一路》,就是作者在杭州遇到了几个出租车司机,他们不停抱怨一些小事儿。
真实生活里,司机可能抱怨的内容五花八门,如果全部都写,就成了流水账。所以,我们要明确写这些抱怨到底想表达什么?
因为出租车司机抱怨的内容,大多数都是钱不好赚,所以作者在文章中就表达了“现在这个大环境下,钱不好赚了”的主题,明确自己要表达什么后,再搭建框架时就有了重点。
所以,想要写好一件事,首先我们要先想一想,自己要表达什么?是表达自己很喜欢学习,表达自己很坚持,还是表达老师讲的好自己收获很大。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要写一个主题是表达老师讲的很好自己收获很大,到底要怎么搭建框架?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最好用的方法:按照时间顺序搭框架。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可以把这件事情划分为三个部分:
1、参加课程之前
参加课程前,有哪些事情可以写,比如你为什么参加这个课程;你是怎么看到这个课程的。
每个人情节不同,根据自己的情节写就好。
可以是你对写作很感兴趣,无意中在某个社群或朋友圈看到这个课程,对这个课程很心动,所以决定参加,这就是参加前的经历。
2、参加课程中
参加课程的过程中,有哪些事情发生?事情可能很多,但一定要记住我们写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
你的主题是什么,你要表达什么,就要选择合适的故事细节。
比如你想表达老师的专业和自己的收获很大,那么在选择细节时,就要从这些方面入手。
可以是进群以后的感受,听老师讲课时自己的感受,凡是能突出老师专业,自己有收获的部分,都是合适的。
3、听了课程后
在听了课程后,你是什么感受?你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改变?
可以是你知道怎么找素材,并且能快速的找到素材,你不再害怕写作,你发现写作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只要是你收获到的,都可以写下来。
这样,一个主题的框架就搭建好了,按这个框架写出来的文章就不是流水账,而是一篇条理清晰,主题明确的文章。
写在最后
当然,也不一定要按照这个顺序写,也可以用倒叙或插叙的方式。
比如把第三部分,上课以后自己的成绩变化放前面,这样更吸引人;然后再写第一个部分,为什么当初要来学习写作;接着再写第二个部分;最后再写几句感悟或者自己其他方面的收获。
当我们列好框架后,一篇文章就已经完成了80%。而且整篇文章的逻辑会很清晰,这样我们在写正文时,就会轻松许多。
怎么搭好框架,你学会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