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应试教育,乃至说世界上的绝大部分教育体系,总会或多或少的有一些缺陷问题。
在中国,大部分的家长很大程度上是应试体系下的缝补匠,他们一边担忧着应试可能带来的某些思维固化问题,一边又希望孩子可以解放天性,有一份适应自己的发展。
个人觉得,在N多平衡方式里,文学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因为文学提供了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的虚幻空间,在那里孩子可以自由地发散自己稀奇古怪的想法,不用被试卷上的固定答案拘束。
今天讨论了这本书,是一本讲解短篇小说写作技巧的书,这本书里面不光有详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大量的实操案例。但实际上我觉得这些案例也可以成为亲子互动,避免被应试思维所束缚的最好工具。
首先说一下短篇小说。
相比于各种网文、武侠类的长篇小说来说,短篇小说具有着他们无可比拟的优势:短。
因为篇幅短,所以读者可以很确定地知道自己能在15分钟或者5分钟之内看完一个故事。这和长篇小说的体验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说长篇小说适合给孩子提升阅读自信心,那么短篇小说可以帮助人们用最快速的方式感受文学世界。
这本书是老外写的,书中引用了大量国外的名著小说,对于中国读者来说,还是有一些文化隔阂。而且一些理论性观点,对一些有过写作经验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有点啰嗦。但是任何书籍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使用方式,比如当我们试图用育儿视角来解读这本书,就会发现最有价值的,其实是每个章节在最后环节的思维拓展。这些思维拓展,是用来连接不同领域的工具。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育儿的场景,通过思维拓展来拆解这本书的用法。
一、
如果你还记得当年自己语文阅读理解是怎么写的,想必还能记得这样的一种场景:我觉得作者是这样想的,可我也清楚标准答案一定是另一种,但是没办法,谁让现在是写试卷呢,就按照答案思路去拿分吧。
当我们迈入社会、生儿育女之后,看到自己孩子又要经历一次这样的选择,不禁有点犯嘀咕:如果孩子每次都按照标准答案的思路去写题目,是不是会放弃孩子自己的独立性?
针对这个问题,我发现在第11章,有这样的一个练习,挺适合家长和孩子使用的:
两个人或两个以上的人一起去一家咖啡馆,然后写下这段经历,接着一起比较一下所写的东西,讨论一些内在的内容,比如说刚才发生的事情,和之前碰到的有什么不同,用什么方式我们可以把这件事情转化成小说。
对于亲子育儿来说,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体验项目,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去咖啡馆或者游乐场,只要是孩子愿意去的地方都可以带着去,接着让孩子观察外界。
等到活动结束之后,可以跟孩子一起各自写下对这段经历的感受。
在家长和孩子一起对照刚才经历的时候,很容易会发现每个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比如,父亲观察的具体流程、场地周边的情况。
而孩子的注意力很可能是他又认识了某一个新的朋友、某一个小朋友穿的衣服他觉得好看等等。
当我们用纸笔写下这些不同,可以让孩子拓宽看待世界的角度。接着我们可以将这份的观察转化为小说的素材。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在自己的想象空间里不断延伸。
二、
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有着鲜明的特征:他喜欢或者不喜欢某一件事情都会表现出强烈的喜好。
我们作为家长在他的喜好世界里,很可能费尽心机也无法说服他。
这时候不妨试试这本书里第17章的思维拓展方法:
让孩子列出两个清单,第一个清单写上自己喜欢的词,第二个清单写上自己不喜欢的词。
接着从两个列表中随机选一个词,把它们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故事标题,然后把这个故事写出来。
比如一个孩子随机选的,喜欢的清单词是“肖战”,而不喜欢是清单词是“王一博”。搁在饭圈里,这是妥妥的争议话题,但是在这场游戏里,我们可以杜撰一个小说的标题:当王一博变成肖战之后?
这样一个带有强烈指向性的标题,促使孩子用另一种态度去观察世界,这样做的好处是帮助孩子拓宽自己的喜好边界。
这种练习多来几次,孩子会逐渐打开自己的心胸。之后我们再去和孩子聊聊有可能让他不喜欢的话题,接受度会好很多。
三、
当孩子进入高中之后,很有可能大量学习压力让他无暇顾及身边人的感受,比如家长对他们的关心。这一期间,家长们的日常关心都成了他们耳中唠叨。
但是对于家长来说,自己一把屎一把尿养大的孩子,忽然之间变得陌生了,他们已经不愿意和自己沟通,这是一件很悲伤的事情。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告诉孩子:自己当年是多么辛苦地把你拉扯大,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条件反射性的反感。
可是话说回来,这种回忆又的的确确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技能,所以有错的不是这项技能,而是实施的粗暴性。这个时候就可以用本书的第18章思维拓展工具。
我们不妨引导着孩子把自己的人生故事写成一篇童话,比如孩子在小时候得到过什么样的礼物,这个礼物有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情感上的。
接着我们引导孩子想象:这个礼物是谁送给她的?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送给她的?
接着是这个工具的重头戏:把这一个礼物给神圣化。
比如在幼儿园时期,父亲送给了孩子一个乒乓球,可以引导成这个乒乓球,具有着神奇的魔力,让每一个拿到乒乓球的孩子都具有超人的运动能力。
最终我们可以达成的目的是:孩子在夸张地讲述礼物的神奇之处时,逐步地可以体会到家长当年的关爱之情。
通过以上的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孩子的教育问题是需要家长小心翼翼地把握分寸,因为一不小心,孩子就会戳破了你的真相。这时候要想解决亲子互动中的种种问题,翻翻这本书,也可以找到很多不错的解决方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