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放中央

作者: 丰富的安静tt | 来源:发表于2019-01-19 20:23 被阅读193次

    坊间流传着一句这样的顺口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出了问题最重要”。打一学校教育现象,大家知道是啥吗?

    答案就是我们的“德育空洞”现象。

    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从国家政策到领导讲话,对德育的强调从来是苦口婆心。从“德育为先”“德育为本”“德育为首”到立德树人”,政策与表述也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中小学校里的景象就如同坊间流传的顺口溜所说的那样,“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还有的教师将这种情况说成“智育是学校的生命线,德育是学校的风景线”。没有升学率保不住“生命线”“风景”自然是奢侈品。

    德育怎么变成空洞的?

    我们没有作为吗?

    当然不是。

    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习“孔融让梨”从小被教育“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诚实守信”。我们的“德育”真是从娃娃抓起的,从家庭就开始的。光在每年的三月我们就要例行开展一序列的德育活动:植树;学雷锋;扫墓,网上纪念英烈,还少不了写学习心得、汇报事迹、开主题班会等等。

    可是

    重要的是这个可是。

    在家里,很多家长从来不让自己的孩子做家务,哪怕只是收拾整理房间,在校门口常看到爸妈或爷爷奶奶抢着给孩子拎书包,老早在门口等待、张望,接送、陪读成了新常态。夸张点说,他们对孩子的唯一要求就只剩“好好学习”了。在学校,很多老师眼里只有分数和等级,找学生谈心说的最多的是学习的事,是成绩波动或上不来的问题。家长和老师沟通,中心议题还是学习成绩。我们关心孩子的学习胜过关心孩子,甚至不少的家长和老师理直气壮地争辩说不关心孩子的学习,那关心他什么?

    于是

    危险的是这个于是。

    我们的孩子慢慢觉得整理房间、叠被子、洗衣甚至拎书包、水壶不是自己该做、能做的事,认为只要成绩好在哪都是块宝。“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所谓的理想大都浓缩在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里,所谓的文化都表现在一次次考试的成绩单上,所谓的纪律就是服从“规定”听老师的话,而“道德”是啥样的?有没有?这不是他们关心的。

    我们一不小心,不知不觉把有生命气息的具体的人抽离出来了,只剩下刷题、上课、分数和排名。我们让德育与智育分家了。

    不仅如此,我们常常将“德育”物化、外化成种种唠叨性的“提醒”或是压制性的“管训”,颁布的各种框框,制定的各级“规定”,从入园、入学的第一天开始给孩子带上了“紧箍咒”,变着法子、想尽办法,让孩子“牢记在心”不敢越雷池一步。我们以为凡是合于框框的就等于“操行良好”。凡是不合形式的就是“品行不好”。其实,人的品行是多么深奥复杂的东西,哪里是头发的长度能够代表的。在“智”育上,我们希望学生像野兔一样往前冲刺;在所谓“德”育上,却拼命把学生往后拉扯,用框框套住,处心积虑地要把他训练成一个中规中矩、言听计从、温驯畏缩的“好”学生。

    这样一来,德育与智育不但分了家,还背道而驰,对立了起来。因为有高压式的“德”育,就不可能有自由开放的“智”育,换句话说,我们如果一心一意要培养规矩顺从听话的“乖”学生,就不要梦想教出什么智慧如天马行空的优秀人才。

    德育的空洞是因为在我们的教育生态里,过度夸大了分数的意义忽略了人的成长,过分地强调了管理的价值漠视了学生的自主。我们把“人”弄丢了,把人的自主性放逐了。

    正如龙应台所言,在生活上,我们怀里“抱着走”;在课业上,我们又用鞭子“赶着走”。而在思想训练上,我们还在“骑着走”。从小学到高中,我们的学生已经在“鞭策”之下被动了十二年,如果最后的大学四年他们也在鞭下长大——他们会长大吗?毕了业之后又由谁来执鞭呢?

    大家知道AlphaGo下棋很厉害,未来人工智可能在每一个领域都比人厉害,但我们也不会害怕,因为它们是听指令的。什么时候我们才会害怕它呢?那就是人工智能觉醒的时候。你说“Siri你帮我查一个东西”,她说“等会儿,我懒得看”,那个时候人可能就要害怕了。

    人工智能会不会觉醒呢?当然不会,因为这种自我主动性仍然只是人类的宝贵特质。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长征,漫长的路上,我们教育者总不能一直抱着、赶着、骑着吧?我们如果不适当地松开紧箍咒、把孩子从怀里从肩上放下来,他们什么时候能学会走自己的路,什么时候能在精神上“断奶”,在思想上成人呢?

    所以,填充德育的黑洞,首要的是唤醒孩子的作为人的自我主动性。

    习主席强调:“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德,“立德树人”最根本的就是着力培养真心认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有”新人。真心认同、自觉践行的主体必定是孩子是学生是有自我主动性、能独立思考、理性辨别、认真笃行的人。这样的人必须具有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我们将它成为“核心素养”。这种素养是我们塞不进的、灌不了的,代替不来的,也是我们光用爱和提醒、压制换不来的,必须由他们亲自去尝试、去学习、去体验、去参与。这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成长为合格公民的必需。我们,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再以“爱”的名义、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名义,以“为将来做准备”的名义,以“不能输在起跑线的名义”以“提升教育质量”的名义,无意或恶意地剥夺本该属于孩子的权利。

    孩子毕竟是孩子,我们当然不能以成人的眼光来要求他、评判他。但再小的孩子也一个独立的生命。我们都应该给他与众生一样的平等、公平和自由。我们该做的就是想方设法唤醒和激活他们生命中潜在的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批判质疑、理性思考的意识,做出选择、解决问题的智慧,责任担当的勇气,健康生活、社会参与的热情。

    只有把学习和成长的权利还给学生,他们才能为自己的学习和人生担责。假使一个人是对的,他的世界也是对的。所以,以立德的名义把人找回来,把“人”放中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把“人”放中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nz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