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老虱杂货铺
这些年,在中国各大城市,有一道景观非常奇特:实体书店纷纷倒闭,读书会却遍地开花,红红火火。这究竟吊诡在哪里呢?实地考察一下,你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先试着加入几个在每个城市都非常容易找到的活跃的微信或QQ读书群,很快你就会发现,群里最活跃的人当中,相当一部分是伪文艺绿茶男女。真读书而且会读书的人没有几个,而且大多数时间他们都潜水不说话。为什么“真读书”背后要加上“会读书”三个字呢?因为在出版泛滥,掏钱就能出书的时代,识别什么书值得阅读是一种稀缺的本领。千万不要认为,天天在朋友圈晒书单、走到哪里手里都捧着书、三句不离哲学的人,就一定深刻有内涵。如果生吞活剥看不懂,或者看的尽是文化垃圾,那就算读再多书,人也深刻不起来。
绿茶男女们入读书群并非真的爱读书,参加读书会纯粹是为了相亲找对象。因为他们认为,能来参加读书会的人,一般受教育程度不会太低,有品位的概率更高。最重要的是,工作和收入肯定比较稳定。不然哪有时间和闲情看书?所有这些都符合绿茶男女们对未来配偶的基本期望。另外,加入读书会,借“文艺”染色,绿茶男可以让自己显得深刻,绿茶女可以让自己显得清纯。
(电影《书店》讲述了一个情怀与商业、真读书与伪文艺较量的故事。)要钓鱼,首先必须抛出鱼饵。所以,绿茶男女们喜欢在群里高谈阔论(真读书人时间宝贵得很,几乎都用来阅读、思考、写作了,哪有空天天侃大山)。他们经常在群里发表一些全靠百度出来的伪“读书感悟”以期引起注意。同时,暗中用心观察群里什么人条件不错,是否单身。一旦发现符合条件、自己有可能够得着的“猎物”,他们会马上主动出击,加对方为好友。QQ加好友被拒绝之后,他们一般不会轻易罢休,还会奋不顾身加微信。如果继续被拒绝,他们仍然不会死心,还会继续潜伏在群里,等到读书会现场寻找机会。不得不说,绿茶们的耐心大都不错。
一到周末,绿茶们便奔赴所在城市的各个读书会现场,跟赶场似的在几个茶馆和咖啡屋之间奔忙。当然,头一天晚上,他们肯定会临时抱佛脚,拿起指定书目翻一翻,再百度几条书评,以便第二天现场备用。
(电影《书店》讲述了一个情怀与商业、真读书与伪文艺较量的故事。)在读书会现场,如果绿茶们只是安安静静坐着,倒也没啥大碍。问题是绿茶男女一扎堆,非但不会提升阅读氛围,反而会破坏那里的气氛,因为深刻和内涵装了半个多小时后,他们便想打情骂俏,聊些风花雪月的事情。
绿茶女们通常是陈果、于丹的粉丝,把鸡汤当正能量,回避任何有深度和价值的思考,对时代毫无痛感。绿茶男们喜欢用哲学、历史、文学包装自己,动辄搬弄一些大概念唬人,但是他们当中真正能读懂吃透文史哲原著的人很少很少。一旦聊天碰触严肃的话题,有了“真刀真枪”的思想碰撞,他们马上如坐针毡。
他们知道自己用心不纯,也能掂量出自己几斤几两。对于真正深刻、有内涵、有思想的人,总是心存近乎本能的反感,极尽贬低之能事,因为真读书人存在正好映照出这群假读书人的肤浅和庸俗。
任何读书会,哪怕初衷再好,只要绿茶男女一多,真读书、有深度的人都会被他们抱团使劲排挤出去。慢慢地,读书会的灵魂流失了,剩下的几乎全是鱼和虾,泥鳅和黄鳝。总之都是一路货,却热衷于相互吹捧。既然大家都在装,所以,谁都无需脸红。
(电影《书店》讲述了一个情怀与商业、真读书与伪文艺较量的故事。)写到这里,你如果认为读书会组织者肯定厌恶排斥绿茶男女们,那你就错了。现在城市流行饭托、酒托。每次只要能拉到十几、二十个人凑上一桌,生意不就来了?绿茶们平时忙着工作,业余时间还得同时开辟几个“战场”,跟赶场似的加入好几个读书群,哪有闲暇亲自组织读书会?绿茶男女们既然想利用别人提供的平台相亲,自然也就心甘情愿容忍自己被别人利用一把。
既然名为读书会,总得用文化搭个台吧。真读书人都被绿茶们排挤走了,没根柱子怎么行呢?放心!总有一些自觉满腹经纶的才子们愿意接受组织者高逼格的邀请:读了一本尼采的书,就能以“尼采思想研究专家”登场。
由于长期“怀才不遇”,这些才子们内心极度渴望拥有听众。他们急切需要一个讲坛,让自己痛痛快快地站在台上,摇头晃脑、故作深沉、云里雾里地过一把“百家讲坛”瘾。因此,他们格外珍惜上台的机会,小心翼翼刻意回避思想碰撞。这正好避开了绿茶男女们的短板和痛处,绿茶们自然愿意给予热烈的掌声。于是,每次读书会总能在其乐融融的餐桌上、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喝酒碰杯结束,并一致期待下次再聚。最重要的是,读书游戏玩多了,他们还真觉得自己深刻、自己文艺。
总而言之,阅读太累了,思考太烧脑了。不用费心劳神去真读书,参加几次读书会,就能让自己变得“深刻”、变得“文艺”起来,这些不爱读书的人,能不爱读书会吗?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哪怕人均年阅读量不到四本,实体书店纷纷倒闭,读书会仍然能够在各个城市红红火火地办下去。
公众号原文。欢迎关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