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8岁男孩热爱养生节目,我看到了习惯的力量

8岁男孩热爱养生节目,我看到了习惯的力量

作者: 谢银兰 | 来源:发表于2018-03-15 22:41 被阅读0次

    有那么久没有认真思考和写作了。人越是不作为,越容易因期间流逝的时间产生恐慌的心理,居然两月有半了。记得上次登录后台,看到我姑妈关注了公众号,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当时还暗戳戳希望自己积极点写。

    1这个漫长的空白期让我发现了个人时间管理的一个点:其实这段时间我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但我的大脑告诉自己,因为有另外一个事情A,写作这件事怕是不能成,搁着先。实际上,我没有用于写作思考的时间多用在了无效地处理事情A、微信群里闲聊和朋友圈及空间的晃荡、内心的空虚迷茫中。然而,在我保持思考和写东西的时间里,因为(看起来)余下的时间减少了,我做很多事情的效率更高,也有更强的价值感,也不会呈现我不希望的手机控状态。

    所以,温柔呵护我们的爱好,它是我热爱的,是每天获得的幸福感的一部分,不因要做别的事情而压缩它的空间,甚至我们能借它多一份多任务处理的成就感,

    2这段时间影响最大最深的是SusanKuang的《斜杠青年—如何开启你的多重身份》一书,她用自己7年的有效尝试和探索,抱着极大诚意分享了人生真正的意义与幸福、思考和认知方式、个人知识体系的建设、时间和精力管理等,接下来我也会把在线听的电子书笔记(百度有在线听的链接)尽量清晰地梳理出来。她分享的远超过“干货”的价值,学习之时我感觉她内心的困惑和我,和我们身边很多人何其相似—人最难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以及想明白了自己想要什么后,如何去付诸努力去实现。当然,她的(自己定义的)成功也让我看到了改变的终极可能性。她不以“某名人大咖推荐的必读书单”为由头,却用系统深入的说理论证让我决心今年要去认真阅读世界哲学史、认知心理学、大脑神经科学的专业书籍,这样的动力够充分。

    3我们的所知和认知真的需要每分每秒准备被颠覆。拿我自己来说,我一直(这里需要加上“谁给你的自信?”)以为自己的身材是腰比较细的,只是腿粗,这也是我经常在咨询淘宝店家时表述的。但就是最近的某个瞬间,我突然发现根本不是这样的,我一直以为了二十多年的事压根就不是事实。再比如,我一直有自知之明地知道自己胖,但最近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给我的反馈是,我更多是因为骨架大,偏壮一些。细思极恐,这可能也是一个人心智和认知需要真正不断开放的体现:不拘守,时刻准备面对真正的事实

    //

    跟小叔叔的车回深的路上,闲聊中我知道了小侄子东哥的学习状况:8岁男孩,每天吃完饭快速认真地写好作业,然后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23点前睡觉。这个年龄段,他喜欢的一些节目让我很意外:我寒假恶补完的贝爷的《荒野求生》、央视晚间法治栏目、养身节目(这是他非常喜欢的)。他的成绩非常好:各科基本都是奔满分去,老师还特别喜欢他。他还学会了游泳,学习踢足球等。

    我后来想想,他这样看似轻松地获得了好成绩,要归功于好的学习习惯:1高效认真,要知道还有多少孩子挣扎在和父母间不愿做作业的抗争中。他主观认同了课后复习练习巩固的作用,且诸多爱好的驱动让他更高效,而不是像有的孩子一样,一个作业拖拖拉拉捣鼓个大晚上(仿佛又听见了呢“老娘造了什么孽?要陪你写作业的”哀嚎)。2他广泛的并得到充分喂养的爱好丰富了他的词汇量、认知、心智、视野,他写的作文常常作为范例被老师表扬。

    好的习惯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作用如此,对我来说,就是起码让我极少觉得生活无聊。

    1持续写作。有时发现自己一段时间看手机太多,记个事还依赖手机记事本,就索性买来便签本和日记本,给自己留下发呆和冥想的时间,免去电子屏幕带来的不适感。睡觉把本子放在枕边,可以及时记下想到的东西。

    2控制饮食胃口。我中学时期被父母亲“吃饱饭才会长高”的说法误导,一直以来胃口就不小,在吃饭时常觉得自己没有吃饱。过了个年,正月初六晚的过年综合症让我把胆汁都吐了出来,反倒是把胃口减小了,一口饭都够我吃一顿。所以,习惯也可能来自于某次偶然事件。

    3锻炼身体。去年9月搬回姐姐姐夫家住后,我没有了独立专门锻炼的地方。不过要知道我是个在洗漱房等很多地方都运动的人,我把自己新的锻炼场所定在了房间的大飘窗上,吃完饭也会自觉去贴墙站。我每周的坚持锻炼居然成功地影响了姐夫,大约两个月后他就开始每天早上去四楼的空中花园晨跑了,天气不好才间断。反倒是我,时不时耽搁了运动。姐夫运动的反馈也很显著,养成运动的习惯后,原来睡眠时间很短的他可以熟睡更长时间了。而且如果连续几天不跑步,他上班就容易犯困,状态下降。可见,环境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4尽量少看手机。一些公司招聘文案策划新媒体等岗位的jd会附上“24小时手机控”等字眼,我不苟同。我属于坐车看手机一会就要晕车的人类,所以在公交地铁上我更多是认真欣赏沿途的风景、观察周围的人、听粤语报站(我是多么想学会粤语啊)、听别人吹吹牛逼等,如此反而收获了繁忙枯燥生活中的内心的片刻平静。你这一天手机看得还少吗?我在不由自主去掏手机时,就常常这样质问自己。从3月14起也开始一个30天的挑战(保密),我很好奇会有什么发现。

    5 睡前仪式,我每天睡前会把橄榄油带到枕边,把橄榄油涂在睫毛上(当然是为了让睫毛长长些),然后做眼保健操、按摩,然后入睡。

    其实我并不确定这样是否可以让睫毛长长,我反而是发现了习惯和信念之间的关系:我很相信橄榄油对睫毛的增长有益,大脑就会收到愉悦、正念有益的讯息,也就更容易养成并固定成习惯,也不会总想着再刷下微信再睡觉等,因为我们的大脑很难把负面的被动的事情转化为习惯。这大概是那种家长逼迫孩子做某事,学某事等的行为不可取的原因。

    这样的睡前运动让我的睡眠质量非常好,也能更轻松地做到早睡早起。

    6早睡早起,这是当农民的父母给我培养的习惯,小时候父亲最常说“一日之际在于晨”(还贴了画在我房间墙上),母亲也常念叨一句“早睡早起,精神xx”的谚语。不管是义务教育,还是放羊的大学,还是毕业后工作,再或是过年在老家,我都从来没睡过懒觉。

    我从不觉得年轻就可以造作,身体和健康就有资本,就应该夜夜笙歌胡吃海喝到天明。同时,带着“要睡是为了早起”的认知,人在思维最清晰的早上是能做很多高价值、需要高思维力的事情,可能比在办公室里还有效。

    习惯似乎有着倒逼强化的特点。当你养成了某种习惯,大脑和身体已经习惯了周期性享受该习惯或操作带来的正面感受。一旦中止了,大脑和身体就会不适。比如有的人一段时间不写作,就会觉得自己言语混乱,思维和逻辑退步,像变了个人;有的人两天不运动就觉得身体酸痛,不对劲。这时比较明智的选择是,回到并恢复那个习惯,重新得到原先的效果。而如果继续中断下去,最后可能真的就停止了。人在意识到自己的拖延症小鬼出来时,所做的反应大概和这个类似。

    而且,习惯与习惯之间似乎有互相喂养效应,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能逐渐养成较多有益于自身的习惯后,他的身体机制会更包容开放,能更容易地接受并内化新的更多的习惯。我是年后开始做饭后贴墙站15分钟的,这和我有运动的习惯、内心对运动的热爱有关,当天就开始这样做;再比如我哥给我分享了一个科普型公众号提出的“早上喝一大杯水有益于身体健康”的文章后,我立马就接受了这个小习惯。一夜的缺水后,喝的一大杯水进入身体,就像甘霖来到旱地,滋滋见响,那种舒服的感觉真的听得见。

    一次看一席的一个演讲,一个老头做了培养100多个习惯的分享。我想他活得得多有有意思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岁男孩热爱养生节目,我看到了习惯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pk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