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我国提出第八次课改,核心是素质教育,20多年过去了,素质教育依然没有取代应试教育;2018年又颁布了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和标准(有专家把这次课程改革称为第九次),提出核心素养建构下的课程设置,然而核心素养教育似乎又举步维艰。每一轮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教学改革,都进行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有成绩有成果,但还有流于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和褪去抽象理论的干瘪口号。为什么国家精心设计的课程改革却免不了形式主义泛滥?课改专家们总结过精致的经验教训,做过精准的理论分析,但仍旧避免不了下一次改革中出现同样的问题,就像黑格尔所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也许,不是人们没认识到深刻的教训,而是课改的方式和速度根本来不及适应中国教育复杂而多样的现实状况。
目前,影响很大的非国家统一性课改在现实中成功案例并不少。在中国,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实验在全国无数个教室里开花结果了,在美国,有普通教师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在日本,有佐藤学教授的《静悄悄的革命》,这些从学校,甚至从教室开始的具体课改教改,就是根植于下层,萌生于师生,为解决实际而具体问题被真正需要的改革,是支持每个学生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创造性的革命,是促使学校丰富有生机的革命。
佐藤学教授是日本著名大学的著名教授,不用说,理论论说几乎是他习惯的言说方式,但是,令人感动的是,他抛开习惯了的理论说教,自觉走向了陌生的实践体验,20年来坚持访问学校达1000所以上、参观教室7000多间,还观察了美国大约2000所学校的近1000间教室。他得出的结论是:没有两所完全相同的学校,也没有两间完全相同的教室。无论哪所学校、哪间教室,存在的问题都各不相同。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间接解释了为什么统一性的教改同一性的模式很难获得成功。这大概也是佐藤学教授坚持从走访学校和观察教室的教学实践和现实问题中从事教学研究的原因吧。因为这本书的亲民性和说服力,所以受到了中国广大教师们的喜爱,我是其中受益者之一。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是,彻底解决了我在教学上屡改不善的疑惑,对想改变的学校来说,也给出了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教师改变
对我这样的普通教师而言,想改善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至少不会再受这种模式那种方法的迷惑,知道了教学根本性改进的原则和做法。
首先,认清并抛弃一切由虚假主体性造成的系列教学形式主义,如刻意规定手势教学,没有实质讨论价值的小组合作等。
其次,超越主体性神话,形成“应对”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这里的“应对”大概意思是师与生、生与生、人与物等多重对话)。一,要求教师教学活动中,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没有倾听,就没有对话和交往;二,正确把握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既不是单方面追求学生自学自习,也不是弱化教师作用,而是千万百计地促进交往。(繁体字“學”的上部,中间的两个“乄”表示“交往”的意思,上面的一个表示祖先的灵,也就是和文化的遗产的交往,下面一个表示学生之间交往的样子。那包着的两侧,形为大人的手,意味着大人千方百计地向儿童的交往伸出双手,或者说,表示大人想尽方法支持学生在交往中成长。这就是“學”字上部的结构,这一字体显示了对以儿童为中心的交往的支持。因此,可以说,在“學”这个字里,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状况被表现到了极致。在教室里正是要构筑这样一种关系,即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共同成长的关系,而展开这种能触发与支持这一真正关系的教学的人就是教师。然而,“學”字中显示这种教育关系却在学校中或学校外都濒临危机。儿童不关心他人,相互交往、相互促进的关系非常淡漠;而大人与儿童的关系也单方面局限在“教学育热心”上,而并没有积极地想办法去与儿童交往。即是说,儿童也好,大人也好,都如简体字“学”字上部表示的那样,各种朝着不同方向,没了相互交往互促)它强调学生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交响乐团式的教学”,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交往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和谐的教学,而且“在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观察每个学生,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诱发学习,组织交流各种各样的意见或发现,开展多样化的与学生的互动,以让学习活动更丰富,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各种引发‘交往’和‘联系’的活动构成了教师工作的主轴。”
第三,创造润泽的教室。在美国,有一个像我们一样普通的教师,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里,打造了一间影响世界教育教学的神奇教室,我们叫它“第56号教室”,它是一间再普通不过的教室,却也是世界上最为丰富多彩具有吸引力的神奇教室,在这里,孩子们快乐、活泼、丰富、自主地学习娱乐,过着一种学生该有的健康丰盈的学习生活。在日本,佐藤学教授给它起了一个温暖的名字,叫“润泽”,在润泽的教室里,每个人的呼吸和节律都是和谐的,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和承认,人与人之间充满信赖和人情味,而不是硬邦邦、干巴巴的你与他的关系。
二、学校改变
一间润泽教室的打造,不是一个老师单枪匹马就能改变的,而是需要各科教师合作乃至一所学校大刀阔斧真刀实枪的智勇兼行才可能成功的。而佐藤学教授又恰到好处地给了学校改变教学的适当建议。他说: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
第一年,在学校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要让所有教师都能在同事面前公开授课,需要两个条件,一个是校长的领导力,一个是充实的教研活动。
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简化学校组织和机构的唯一原则就是紧紧围绕校内教研活动,佐藤学教授举了一例,就是他参与的一所学校改革中,制定了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的计划,为了把教学工作置于中心位置,学校废除了校务分管和委员会,把这些工作一并放到每周一次的教师会议上讨论解决。
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教学转变为依据,把新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召开公开研讨会,公开日常的授课情况和教研活动成果,听取校外人士评议。把授课实况展现给外校教师并请他们进行评议的公开研讨会,是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没有公开的讨论,难以产生创造性教学。
因为喜欢书名--静悄悄的革命,对本书一读再读,我倾心于这种不声不响,静水深流的教改方式,在一所所别样的学校,一间间各异的教室悄然变化着,它摆脱了一统化和集中式的命令型变革方式,而是从不同学校不同教室的现实情况出发,解决繁杂具体又多样个性的问题。它不迷恋宏大,不追求完美,不高蹈效率,一点一点的变好再变好。就像佐藤学教授所说:“教育实践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变革越是缓慢,才越能做出确实的成效。”就像李克强总理在《教育走得太快,请等等落下的灵魂》中的讲话:“中国的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的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