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侗族

作者: 凯里学院人文学院团总支学生会 | 来源:发表于2018-12-17 08:58 被阅读2次

17秘本石建昌  15985529583

黔东南州黎平地区是侗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黎平县全县辖25个乡镇,少数民族占70.87%,其中侗族36万人,历史、地理上形成侗族中心地区,被誉为“天下侗乡第一县”。鼓楼和花桥是侗乡的标志,其造型美观、工艺精湛且风格迥异。黎平县的肇兴纪堂鼓楼、地坪风雨桥和侗戏鼻祖吴文彩墓,均被列为贵州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侗族的鼓楼是当村寨里面发生或者举办重大事情的时候,由村里面德高望重的寨老在鼓楼下面讨论具体的应对方案,它也是村里面唯一的最高的一座标志性建筑。鼓楼下端呈方形,四周置有长凳,中间有一大火塘;楼门前为全寨逢年过节的娱乐场地。每当夏日炎炎,男女老少至此乘凉,寒冬腊月来这里围火,唱歌弹琵琶、讲故事。侗寨有坐鼓楼的习俗,特别是春节期间,村村寨寨聚集鼓楼广场,吹芦笙。或以侗族民间传统故事为题材,自编自扮侗戏,登台演唱。黎平县茅贡镇高近侗寨现存距今一两百年的鼓楼,它传承了一代又一代高近侗族人民的历史,记载了高近侗寨百年的荣辱兴衰。高近侗寨也是古传统村落之一,自古就有祭祀萨玛和村寨的传统习俗。在祭祀萨玛之前,村中的寨老都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写符文,选经文,准备祭祀时诵读的经文。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着各项工作,避免出现一点纰漏。祭祀当天,各家各户自觉来村里领纸符回家去粘贴,则会寓意着这一年都会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寨老少出入平平安安。在祭祀结束后,要放炮吃长桌饭。下午时,寨内所有的人盛装,由年长的妇女带队手执红油纸伞在萨马庙边转堂唱古老萨歌,吹芦笙,打腰鼓,进鼓楼,然后浩浩荡荡的穿过全寨周边,表示萨玛巡视村寨,布泽于寨民。位于高近侗寨不远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侗族村寨,就是远近闻名的地扪侗寨。

地扪侗寨位于黎平县茅贡镇地扪村,快到村寨的时候,你会看到一块门匾,上面写着地扪侗寨欢迎您,顿时会让你感到一股强烈的民族风情气息迎面而来。

地扪侗寨里面有鼓楼,花桥和戏台,里面还有侗族生态博物馆建筑群,是黔东南地区侗族地区民族风情文化保存较为古老而且是最具代表性的侗族村寨。听当地老人说,地扪是根据侗语音译过来的地名,直译为泉水源源不断地水源头,意译为村寨发祥,人丁兴旺的地方。地扪侗寨的村民90%都姓吴,据传他们有一部分是从天柱迁居过来的,还有一部分则是从榕江迁居而来,距今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地扪侗寨吴姓有五个大房族,大房族内不准通婚,每一个大房族都是集中而住,每一个房族居住的地方都有一个寨名,分为寨母、芒寨、围寨、模寨和寅寨。每一个房族都会推选出几名寨老,寨老由选举产生,一般都是年龄在60岁以上,且在村寨里面德高望重对村寨里面的事物负责任,同时还要了解和能够传承民情民俗的老人担任。村寨里面各房族之间和睦共处,本房族内的吴姓不可结亲,只有特定的房族于房族之间的吴姓才可以结亲。当有一个房族有什么红白喜事的时候,其他另外四个房族都会自发的去帮忙,不管有没有事,每家都会有不低于一个人到场帮忙,这一天办事的主人都会杀鸡宰牛来款待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一幅睦邻画面油然而生,这才是真正的村寨日常生活画。

每年的正月十一到十五附近的几个侗族村寨都会聚集到地扪侗寨,并在此举行盛大的活动。也称为“千三欢聚节”。

活动的主要内容有:(1)拦路迎宾。年轻小伙会吹着芦笙,女孩们会身着盛装,在寨门设路障唱敬酒歌以此来欢迎前来参加节日的宾客。(2)合唱祭祖。由寨老举行仪式请“萨”(既侗族祖母),大家会一起烧香敬祖,合唱祭祖侗歌,场面甚是壮观。(3)踩歌堂。参加祭祖的人们一起手牵手唱赞“萨”的进堂歌、季节歌、劝世歌、转堂歌等。(4)演唱侗戏。踩歌堂过后,不管是男女老幼后悔一起合唱侗歌,表演侗戏,以此来表示庆贺和纪念。(5)斗牛。各个寨子吹奏芦笙,锣鼓喧天,扛着彩旗,带着各自村寨里面最出色的水牛来到斗牛堂。在斗牛开始之前双方都会放下“狠话”,他们之间都不会在意这些“狠话”,因为他们都明白是在开玩笑。在斗牛堂放牛打架其实就是为了庆贺节日,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6)聚会叙情。在斗牛结束后,本村寨的人们会各自邀请来自其他村寨的人去自己家吃 “合拢饭”,或在鼓楼、花桥、凉亭里叙旧谈心,开怀畅饮,通宵达旦。每到这几天,这里都会灯火通明,过路的人都可以下车休息吃饭。(7)月堂坐夜。姑娘们三五成群地邀请宾客行歌坐月,唱歌传情,赠物留念,并煮鸡、鸭稀饭吃夜宵。肇兴侗寨也有类似的习俗礼节。

肇兴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占地18万平方米,居民800余户,有4000多人,号称“黎平第一侗寨”。

肇兴侗寨跟地扪侗寨的房族划分类似,他们也分为五大房族,不同的是地扪侗寨五大房族居住的地方称为寨,而肇兴侗寨这里则分为五个自然片区,当地人称之为“团”。分别为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五团。这五个“团”共建有五座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其中五座鼓楼的外观、高低、大小、风格各异。其中仁团鼓楼:七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1.7米,占地面积60平方米。义团鼓楼: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8米,占地81.6平方米。礼团鼓楼:十三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3.1米,占在70.3平方米。智团鼓楼:九重檐八角歇山顶,高14.9米,占在77.3平方米。由16根柱子构成骨架,中间4根柱子直贯顶层,四面为12根副柱,略小于中柱。用逐层内收的梁方金瓜柱支撑,层层挑出屋檐。类似宝塔。楼中央设有火塘,四周有长条木凳,供人休息。檐角高翘,屋脊之上泥塑小葫芦宝瓶,其翼角塑小鸟,玲珑雅致,鼓楼的檐层辅小青瓦,屋脊白色,塑有狮,虎,凤等。楼内雕梁画栋,书有六幅盈联,正面一至三檐之间塑有“双龙抢宝”。信团鼓楼:十一重檐八角攒尖顶,高25.9米,占在78.3平方米。该鼓楼有楹联一副:鼓乐声声京城震动雄证当今盛世;楼阁巍巍侗寨欢呼讴歌天下太平。

侗寨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公共建筑物,是侗寨的标志。在侗族南部方言区,几乎村村寨寨都有鼓楼,是侗寨风光的一大特色。侗寨建鼓楼,是吉祥的象征,兴旺的标志,由全寨人集资修建。鼓楼的作用有:一是侗寨的标志。二是侗族族姓的标志。三是侗族群众休闲的场所。四是年轻人社交的场合。五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六是集会议事的要地。七是传递信息或报警的工具。

在侗寨建筑中,侗族民居吊脚楼很有特色,它既保留古越人“干栏”式建筑风格,又吸引中原建筑的特点。在严格对称的原则下,各个建筑物之间有机相联,形成多样变化、均衡统一的整体,整个村寨民居构成了一幅错落有致,紧密相连,豪华大气,天人合一的壮丽画卷。侗族房舍的吊角楼,最大特点是全木制结构,有两到三层,古朴实用,以前吊脚楼一楼一般都是圈养牲畜,二楼才是人生活起居的地方,木质结构的房屋也能更好的的通风,冬暖夏凉;同时这样也是为了能够抵御土匪。现在已经很难再找到这样自然古朴的侗寨了。而肇兴侗寨大规模完好保存了这种建筑物,肇兴浓厚的侗族文化之所以还能完好地保存,一是由于长期封闭的自然环境,形成与外界文化的隔离;另一方面,南部的侗族规模聚居在这个地区,形成浓烈的乡土气息和民族心理意志观念,共同抵御外来文化的渗透。而肇兴侗寨作为南侗地区最大的侗寨,自然深厚地积淀侗民族文化。因此,肇兴侗寨是侗族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侗寨之一。

黎平县侗族还有著名的侗族大歌。它是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合声的民间合唱形式。侗族大歌一般在村寨或氏族之间集体做客聚会的场合中演唱,是侗族人民文化交流和情感表达的核心内容,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和传达了侗族文化的灵魂。

黎平县侗族地区侗族建筑群古朴完整、侗族文化悠久迷人、民俗民风淳朴浓郁、岩溶天桥举世无双、红色旅游文化经典、风光绚丽多姿、气候舒适宜人,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文化有机融合,鼓楼、花桥和侗族民居等人文景观美不胜收,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和侗戏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进行观光游览和文化教育活动的胜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黎平侗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pxq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