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大家有没有看过劳伦斯.科恩的畅销书《游戏力》,我们都大致认同:游戏,是孩子的第一语言。但问题是:游戏,未必是父母的第一语言。用一些玩的方法和孩子沟通确实有用,但时间长了觉得太累了,不可能每天每件事都玩着解决吧,对于不是很会玩的人也很牵强。特别是在我们很累的时候,能量不足的时候。
因此,用玩的方式解决育儿中的问题,最大的前提是:父母还有能量。要在心情好的时候,才能更投入,这种情绪也会感染孩子,孩子不仅玩的开心,也更会被“爱的信息”带动,大家自然就会成为“最佳搭档”。
所以,针对如何陪伴孩子游戏,有以下几个建议:
一、建议情绪不那么好的时候,就要先做点什么让自己感觉好一点,先照顾好自己,然后再使用游戏力这一招。
如果,我们尝试了游戏但没有用,那就需要自己先冷静一下。“游戏力”没用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孩子没兴趣,只有我们在“自嗨”;或者,孩子很聪明,感觉在“万般忍耐地”骗他;还可能是,孩子太了解我们,从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看出,我们“玩得很急躁”,像一种胁迫……
二、建议当我们尝试了但没用的时候,就需要离开去冷静了,情绪管理是“游戏力”使用的保障。冷静好了,再决定要不要再“真实一点”或者“投入一点”。
三、建议是借力使力,让孩子主导,转移注意力。
比如,如果孩子正在玩汽车,那么我们就从汽车出发,可以编故事,根据情节发展,走一走,跑一跑,带动孩子转移注意力。也就是,先跟随孩子的兴趣,和孩子站在一边儿之后,再去引导孩子。
注意引导的时候,语言要形象化,可以是夸张的语气词、象声词等;要善于提问,避免用“命令”或“驱使”的口气,比如,去啊去啊,来呀来呀这种话要少说。而且,像“小乌龟不见了!”这样“一惊一乍”的描述,可能不如一句平静地:“咦?小乌龟不见了?”来得反差大,更能让孩子更好奇,呼唤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才是最好的游戏力。
当然我们还可以利用肢体的跑动,如躲猫猫;或者以出洋、搞怪的方式,让孩子感到刺激有趣,然后顺势而为。
如果以上三点,我们都做到了,孩子还是不买“游戏力”的帐,那可能是因为我们还需要熟悉和练习“同盟般的”亲子关系。一般 3 岁左右的孩子才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但一定是先从“被动配合”开始的,游戏力就是很好的方式,让孩子先在愉快的氛围下“被我们调动起来配合”,然后才会习得和内化规则,这就是合作精神、游戏精神的雏形。
————————————————
我是一名家庭教育讲师、FLES心理讲师、家庭系统教育倡导者,我有两个可爱的宝宝,女宝11岁、男宝1岁9个月,专注育儿、早教、心理、喂养与护理知识分享。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收藏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