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有些特定的时候,看上去就是挺撕裂的。
当看到一个人他在违背道德公信的时候,群众会主观的把他否定推上舆论浪尖,说他是个坏人。
但当一个人顺应道德公信做好事善事的时候,同样会被质疑行事的动机。
但倘若这两个都是同一个人呢?
就一件单独的事件去全然肯定或否定一个人的完整人格,这不就是潜藏意识形态的呈现吗?
不禁联想到“小悦悦事件”:发生车祸的当下,18位过路人不论是什么样的怕碰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后是捡垃圾的阿姨试图扶起女孩,但尝试无果,努力保护帮她呼救直到孩子母亲将其带到医院抢救……
中国很多时候语言博大精深在,字都认识却理解不同,但当描绘情绪就显得格外苍白。
谴责一番,反省一番,累积一堆愤怒,但伴随事件消逝,愤怒很快消散了,人们也会忘的一干二净,没有在个人和社会层面留下任何个体或集体记忆,更不要提什么真正有意义的道德思考了。
道德的底层意识到底是因为道德而起,还是因为社会好坏而形成?
在流量钱权环境之下想着都是“搞钱,不好搞,哪里有好搞的钱,去哪搞。”
追热点,放大主观性标题吸引眼球(并不稀奇),但是当道德底线被一次次突破?(造新闻/为了KPI和播放量MCN签小偷就因那句“打工是不可能的”/不尊重逝者)
企业处于商业运作需求,要先确保活下来,有明确受众,有盈亏损益点,为了更好的延展价值投资可持续滚动的组织核心能力。
但如果是官方主流媒体呢?
媒体业因受制于政策,并不太可以畅所欲言,但就因为难做,便对正确的事和真实的信息视而不见,取之于捷径?
利用舆论推波助澜,快速收割是不是对群众意识层面影响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这难道还不病态吗?当最最基本的逝者为大都可以不再被敬畏,以至于视而不见。
那试问GDP再高,财富收入更到发达国家水准,但却可以无视道德底线,这样的社会不中空,不可怕吗?
虚假的终究是虚假的,永远不会变成真的,也都幻想着不会。
当现实环境如此,就不得不面临选择,要么顺从,要么毁灭,要么找到折中点来安顿好自己。
很多时候唯有站对队才能够活着。
并不存在所谓中立,中立会被渐渐边缘,最终自己离开的场景并不鲜见。对立阵营会被清理,直到新人来选择IN OR OUT。
当全体意识趋同,便是团队毁灭的起点。
只是当个体身处于利益结构之中,更多会追随设局者逻辑中的潜藏假设:当假象看多了,人自然会当真了。
越是虚假,越要讲真话,哪怕被牺牲。越是理所当然,越要去质疑,哪怕被伤害。
越快的行动,可以更慢的思考,能够有发现美好的眼睛和用心,和长时间不动摇的坚持,就会笃定脚下走的路和遇到的人。
很多人和我说过这样的话:“前进会被鞭策,后退会被说懦弱,那我好像原地不动最安全。”
好像听起来是没毛病。
但是也就意味着你要一直承受当下的工作属性,作业内容,行业信息,处事方式和人际关系。
只是在后面加上时间三年、五年、十年、二十年如一日。你是否又依旧选择在此时此刻此地与这些人事物相关联。
选择没有好坏对错,也不需要证明给谁看,而是记得问我自己接受与否,有时候平淡也是种勇敢的选择,值得被尊重和肯定。
伴随经历成长,愿你同样可以找到接纳安顿自己的迷茫,彷徨,孤独,疯狂,迷失和热爱。
不断找对的人,做想做且热爱的事业然后用心享受它,允许自己情绪偶尔受外界的侵蚀。
但记得先安顿自己情绪,而后解决其他。
每个人往细看都各有参差,但最重要的是这个有血有肉的人,很多人提醒现实没有不好,但希望我更现实些,趁年轻拼了命赚钱,自给自足。
我认同,自给自足没错,但我的观点别拼命,同时自私和自利更像是两个欢喜冤家,可以的话不要让他们出现在同一场合。
要去坚信在过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你我都只是过往云烟,不曾重要。
人才是一切价值的终点,也是最值得去投资的,唯有健康的社会道德体系建设才能够确保不同类型的人能够共融,而非因现实而加剧冲突甚至是敌对。
未来家长留给孩子的首要是精神而后财富,老师给学生的是童真,对世界要充满好奇和敬畏,企业主是建立运作标准流程和多样化人才兼容的机制,实现产业带信息互通。
干一行爱一行,只是很多人忽略了自己的价值不仅仅是对企业的,一样对自己的未来,对家人,对社会,对世界都息息相关。
人是活的,不仅仅是主人害怕困于牢笼的猛兽哪一天闯出来把他给吃了,而是尊重各有各的活法,离开你依旧活着,或是活得更好。
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记忆,只是需要去寻找共同的记忆,没有要去一起创造,不要说理解谁,更多的探索和发现,每个人的不同也不易,依旧不影响一起前行。
矛盾在生活中被诠释,也终因生活而化解,每个人都更有勇气追求自己所热爱的生活,而非被群体营造出来非理性的理想化样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