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拿起这本书,除了重温了让孩子面对感受的技巧、鼓励孩子和我们合作的技巧等核心内容之外,让我有了两点新的认识。
首先,我明白了不是任何时候都要和孩子产生共情。刚读完书时总有一个鹦鹉学舌的阶段,偶尔哪次应用不好时还总怪自己智慧不足。现在不会了。只有当孩子期望我们了解他们的感受时,才需要共情。以往我们总是容易忽略了孩子心里的感受需求,常常用一些否定、说教、强迫等离孩子越来越远的方式表达所谓的爱。而在实践应用中,只要我们时刻用平等、包容、慈悲的心面对孩子,纠结的场景会越来越少。
第二点,学习这些技巧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一直听我们的。而在于培养孩子的进取心、主动性、责任心、幽默感以及体谅他人需求的能力。我们是要寻找一种语言,培养孩子的自尊,让他们的心灵不受伤害;我们是想建立一种情感,鼓励孩子与我们合作,让他们关心自己,也关心我们;我们是想树立一个榜样,互相尊重的平台上与人沟通,无论是在童年、叛逆的青春期,还是长大成人后都能受用。说的太好了,学习了这些语言,建立了正确的情感链接,把我们自己修的越来越温和柔软,就像照镜子,里面映出来的必然是温和柔软。
今天上完写字课,大宝吵着要吃雪糕。打心里不想让她吃,吃甜攻嗓子并且吃凉伤身体。但还是心软买了。趁着她的高兴劲我跟她说:我打心里不想让你吃,对你身体不好,但又不想让你失望,所以很不情愿的买了。她听到心里去了,立马回应说:我知道,我不会经常买的。我说:我不想为了满足你情绪上的愉悦而伤害了你身体的健康。她很快便顺着我的话说:嗯,这样很不好。这样的沟通可能不会阻止她继续吃雪糕,但相信下次吃之前她的脑海里会有所掂量。
学的是技巧,修的是心。并没有提前构思好这些说辞,只是心就是这样想的,场景就这样自然的呈现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