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简友广场
读书 | 不要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读书 | 不要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作者: 文学中的我们 | 来源:发表于2023-02-17 22:40 被阅读0次

    契诃夫有个很简单的短篇小说,叫《大学生》,被作者视为自己最满意的作品。

    小说情节非常简单。在复活节前的“受难日”(初春时节),22岁的神学院大学生独自在野外打鸟。暮色降临,突然一阵寒风袭来,仿佛整个寒冬又回来了。大学生步行回家,他心绪极差,心想当下的贫困、寒冷、凄楚,存在于以往的历史中,在未来也会依然存在。

    他路过一对寡妇母女的菜园,两个女人正在烤火。此处作者写道:

    旁边传来男人的说话声,那是此地的工人在河边饮马。

    大学生太冷了,他走近火堆烤火,并和母女二人打招呼、聊天。他给二人讲述了《福音》里“彼得三次不认耶稣”的故事,大致意思是:耶稣被抓将被审判,他的门徒彼得跟着,跟人们在火堆旁烤火;先后三次有人指出彼得是耶稣的门徒,可彼得连续三次否认(一旦承认,也将被审判和处罚);三次否认后,彼得突然恍然大悟,他离开火堆,独自哭泣(他本以为自己会与耶稣同生共死,没想到自己信仰不坚定,且如此懦弱)。

    听完故事,两个寡妇留下眼泪。然后作者写道:

    工人们从河边回来了,其中一个骑着马,已经走近,篝火的光在他身上颤抖。大学生对两个寡妇道过晚安,便往前走去。

    起身离开后,大学生意识到:再底层、再愚蠢的人,也能碰触到神圣、伟大的东西。于是,他一改此前心中的悲凉,感觉到真理和美的无限力量,他对未来、对自己的青春重又充满希望。

    读完小说,我心中有个疑惑:为什么要写“饮马的工人们”?饮马工人与情节有直接关系吗?去掉前、后那两句话,对故事有什么影响呢?契诃夫为什么要这样写?

    然而我想到,上大学时,老师说:“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不要问‘为什么这样写’,而要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着这样的原则,我再读一遍,去思考写“工人饮马”的两句话会产生什么样的好处。答案有三:

    第一,这两句话赋予了故事一种具体的时间维度,让读者感知到大学生讲故事整个过程的长短。

    第二,为大学生起身离开提供一个随机的触发事件,一个不是理由的理由。如果没有这个周围环境因素的变化,大学生的突然起身离开就会显得不真实,整个故事也不那么真实,完全的“一个大学生和两个寡妇”的故事太像杜撰的了。

    第三,赋予整个事件一种“随机性”。有工人在饮马,大学生去烤火;工人饮马完毕,大学生离开,使“大学生烤火”成为一个极为普通的小事,而在这个小事里,大学生因寡妇的眼泪而洞悉了世界的美好真谛,凸显了这种“洞悉”、“觉察”的力量,正如中国文化中的“顿悟”。

    打个比方,你要写一个和尚在一棵大树下参禅、突然顿悟的过程,仅描写和尚的心理变化是远远不够的,此时如果能写一致蜜蜂、蝴蝶的活动,或者一片叶子的状态变化,赋予和尚顿悟过程一种另外的时间维度,那么这段描写会更加真实、具体、亲切。

    不要问“为什么这样写”,而是问“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个充满智慧的读书方法,我一直铭记至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 | 不要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bu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