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继续给我讲述她的故事:
第三次大家再聚合在一起,是上课。
这一次,我落在了谷底。
事后回想,这与自己的精气神处在下降、低落的低谷,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也符合一般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的不同进程、不同阶段的特点。“甜蜜期”之后,“磨合”发生了。
“磨”是会痛的。新的一个领域里,学习、摸索、尝试;新的一个团体里,“角色”在发展中逐渐清晰,核心-周边、亲疏——远近慢慢定位;彼此之间的沟通、表达,至少有一半像磕碰一样,会引发不适、疼痛,甚至像被磨破了皮一般渗出血。最糟糕的是,伤口之处反复地被摩擦,不得愈合。
所以我常想,我为什么会那么难受甚至难过。我最后把原因归于之前被接纳、自我定位得过于高了。
“爬的越高、摔得越惨”,“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己心失了“中”,贪慕“高”、“好”,“得”,才会有后来的一切。
或者是我的期待太高。期望别人全然地接纳我。接纳我好的、有优势的地方,以同样的态度接纳我不那么好、短板的地方。
或者是我的想法太过于简单,幼稚。以为大家既然是同路人,就会彼此关照、扶持。却忘记了“捧高踩低”“世态炎凉”乃是常态。与其去怨怪别人,不如反思一下自己为什么会落入低谷,呈现在外,给人可乘之机。
或者是我过于理想化。我所想要的追求的不过是乌托邦式的存在。与其感慨惆怅失落,不如反思:为什么自己如此在乎别人的看法和选择。
或者是我的感知过于敏锐或者钝化。是的,既敏锐,且钝化。明锐到能够先于一般人感知到一些;为了与大部分人保持同频,钝化自己的感知和判断,延迟自己的选择和决定:却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如何平衡,把握好时机,掌握好度:这是我自己的问题和功课。
我还在等着下文,茹却两手一摊告诉我:讲完了。
我很想问问她:那你之后打算怎么办?如何与他们相处?
又担心她会斜睇着我,嘲笑我怎么问出这么低水准的问题。
是啊,“自省”已经有过了。“水落石出”了,剩下的,很多时候“无为胜有为”。
我们需要把注意力和时间更多地花费在如何与自己相处。
毕竟,我们感知到什么,是源于内在的我们是怎样的状态:
“外在世界,是每个人内在世界向外的投射”
很多时候,“你如何对待TA人,TA人就会如何对待你”,不若顺其自然。
只是如此一来,会不会随波逐流,太过被动?
其实茹和我很多朋友一样,选择带着善意而温暖的目光看待这个世界。做自己想做的、能做的:主动地付出和给予。
更自然地放下期待和评判。
闲置纠缠、搅扰。减少内耗。
所以我想主动或被动也已经不重要。
心安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