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鸿渐,一个江南小县的大绅士的儿子,在北平读完大学后出国留洋深造,在他的人生中,处处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这种“矛盾”和“挣扎”不仅体现在方鸿渐本人身上,更体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上。
先是方鸿渐与父亲在婚姻爱情观上的矛盾。方鸿渐父亲的老友周经理十分看好方鸿渐,便把自己的女儿许给他为妻。这就是封建时期典型的“父母包办婚姻”,两位新人在婚前不认识,甚至连面都没见过。因此方鸿渐对自己的未婚妻没有任何感情,他只在未婚妻去世后对她感到一点怜悯,并感谢她为自己带来的一大笔留学资助。方鸿渐受过的新式教育让他不屑于这种包办式婚姻,他崇尚自由恋爱,十分羡慕在校园里成对的情侣们。那他曾经“挣扎”过吗?有的,他在大学校园里给父亲写信,想要以身体不好的名义退婚,很不幸,他的计谋被父亲一眼识破,只得做罢。这就是封建社会思想与崇尚自由的西方新思想的矛盾,在鸦片战争后,西方新思潮争相涌进古老的中国,猛烈地冲击着两千多年来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方鸿渐就在这样一个矛盾的环境中长大,挣扎着,想要摆脱封建思想对自己的影响,摆脱传统的生活方式,却又没有足够的勇气。
再看学业上的矛盾,方鸿渐出国留洋深造,专业是中国文学,在欧洲的四年里他不学无术,到处游玩,临近回国,父亲和准丈人的两封信才提醒了他博士文凭的重要性。方鸿渐开始慌了,他口口声声说自己“素恶博士之名”不想让父亲和丈人失望,但是想要拿到博士学位最快也得六个月。没办法,他只能选择买文凭。在这段著名的“买文凭”情节里,我们可以看到方鸿渐的孝心与虚伪,上进与作假间的矛盾和带有戏剧效果的“挣扎”
最后是方鸿渐本人与现实社会的矛盾。方鸿渐本人虽不学无术,为人懒散,却不失文人的正直和骨气。在一帮人聚会时,他敢于正面批评曹元郞的“打油诗”。在三闾大学任教期间,由于大学里虚伪、做作、沽名钓誉等风气容不下方鸿渐的正直与骨气,最终他被解除了教师职务,离开了大学。
方鸿渐的矛盾和挣扎,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上的新知识分子的矛盾与挣扎。钱老先生用幽默的文笔,讽刺的语调,生动的表现了当时的新知识分子真实状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