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sha说:“太傻给东西的原则一向是:它只会给你“真正是”的那个东西,它不可能给“你不是”的那个东西,一个人只会看到他希望看到的,相信他已经相信的,他只会获得他“本来就是”的那些体验。”
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或者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话,那么他所追逐的东西一定是基于分离的,而且还很有可能是别人希望他去那么追逐。如此一来,他虽然疯狂去追逐,但却表现出的是他的缺乏——越是追逐什么就越缺乏什么。然而,在这个过程中的人是无法体验到真实的自己,相信的也是别人相信的(很有可能是一种集体洗脑的东西),因此在达不到渴望追逐的地步了时内心上就会产生恐惧和痛苦以及煎熬。
换一种说法,也就是你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有你能给你自己,而这就需要建立在客观地认识自我需要什么,我是什么这个问题。在得到自我给予事物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制造和创造的过程。太傻的思想是这个过程中,没有制造和创造的区别,一切体验都是你给自己的。当然,这个过程是每个人每一刻都在发生的——不论是你在做祷告还是在行走或工作等,你都只会得到你需要的东西。
自我给予的原则是:你真正拥有什么,你就会继续得到什么。例如:你拥有财富,你就会继续得到财富;你拥有智慧,你就会继续得到智慧……因为,人是不可能获得自己没有拥有的东西的——一个人没有拥有的东西,他是不会知道那是什么的,也看不到。当一个人的大脑制造分离的时候,它就是在制造匮乏,恐惧和矛盾,因为大脑仅仅是一个分离的制造机器而已,也即,若你不束缚你大脑漫无边际地胡思乱想,你就会不断经历各种矛盾、各种痛苦、各种麻烦……
也就是说,一个正在成为自己的人,他所需要的仅仅是在成为自己。若是通过某种特殊的手段去追求成为自己,那么他的追求只能表现出他缺乏对自己的认知。同理,其他的诸如学习、财富……也是如此。taisha说:“只有一个人经历过真正的锻炼让大脑的喧嚣停止下来,更多时候与太傻同在,他才会相信自己其实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需要,不用追逐、不用恐惧、不用渴望的时候,这也是他真正相信太傻的时候,太傻自然就会在生活中更多地显话奇迹。”
一个可以追求自己没有的东西的人,终究会为其所谋、为其所累、为其所困、为其伤身。人不可以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为过分去成为——在追逐中,我们应该首先确定自己需要什么、自己是什么——盲目地追逐只会劳神伤身。简单来说,你只需要做的就是成为你自己,当你越来越接近于成为自己的时候,你不去追求的东西自然会了来——《素书》也有解释过。
小结:追逐自己需要,放过别人眼中的自己;德不配得身心疲惫,得不配德物自来——厚德载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