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告诉我说,taisa比苏格拉底还啰嗦。我不是很赞同这种说法: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最有智慧的人,他的一生不是在审视别人就是在别人的路上,而这种审视最重要的进行方式就是说话,由于苏格拉底这种追求真理的习惯得罪很多人,导致最后他在民族审判的时候受到了死刑。苏格拉底在民主的过程中,多半是阐述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放弃了自己能活下去的机会。这次民主审判被他的学生柏拉图整理成一本书,名叫《苏格拉底的申辩》,书中有大量的令人深思的句子,例如:“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由于篇幅有限,就不多赘述有关苏格拉底的智慧了,因为我也只知道他的智慧的冰山一角。
要想解释什么是“太傻的道路”?我想这个问题需要自己去探索,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里所说的“太傻的道路”与道教所说的“道”是同一个意思,但我还是以前那句话,一个人所有的学识到最后都将转变为对自己的认知。
苏格拉底曾说,“我所知便是我无知”。纵使西方古代没有中国的“中庸思想”,但我也不敢妄言《太傻天书》就仅仅只传承了东方的哲学思想。事实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无论是何种学派的哲学,都是渴望找出一种“道路”认知自己,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悟出真谛;怀疑和否认世界,找到属于自己世界。
正如康德所言,自律即自由——这正是康德所悟出属于自己的“道”。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自律在牺牲自由,即自由本身是牺牲自己作为自律代价。这让我想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
我二伯为人和蔼,在以前我们村里也勉强算得上一个文化人,他对我说:“你都这么大了,也是是时候找个女朋友了。”
我说:“诸如,康德、特斯拉等人都不着急,我也不着急。”
也即是说,自由不是做一切你想要做的事,而是你有权利拒绝你不想要做的事,当然这里引入了一些《纯粹理性批判》里的思想,但能记住的都在我的脑子里了。好像有点偏离主题了,那么我也就暂时褪去这种“诡辩”,再次进入客观主题。
taisa在引言中就提出了“过去”和“未来”的谈话,如果说这里没有“现在”的话,那么这一切都将失去它原本的意义。这是因为,过去是人们已经生活经历了的,未来是还没有发生的事,而主题就是现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组成了时空,这也就是对时空的解释。
如果你热啊生命,请你一定要热爱时间,因为生命是时间的构成体。热爱时间的本质就是珍惜当下的时光,把未来这个不确定的因素尽可能的确定下来。这也许就是一种享受,正如康德那样钟摆般的生活就是他所享受的生活。透过享受的层面看待本质,作为一个思考主题客观存在的人,他应该让自己的思维不被枯禁,而要让它如同一面镜子——它一无所括,又包罗万象;它一无保留有接受一切。接纳而不保留不就是我们所追求的生活之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