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赫赫明明。
王命卿士,南仲大祖,大师皇父。
整我六师,以修我戎。
既敬既戒,惠此南国。
王谓尹氏,命程伯休父,左右陈行。
戒我师旅,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不留不处,三事就绪。
赫赫业业,有严天子。
王舒保作,匪绍匪游。
徐方绎骚,震惊徐方。
如雷如霆,徐方震惊。
王奋厥武,如震如怒。
进厥虎臣,阚如虓虎。
铺敦淮濆,仍执丑虏。
截彼淮浦,王师之所。
王旅啴啴,如飞如翰。
如江如汉,如山之苞。
如川之流,绵绵翼翼。
不测不克,濯征徐国。
王犹允塞,徐方既来。
徐方既同,天子之功。
四方既平,徐方来庭。
徐方不回,王曰还归。
【赏析】
1、周王朝武功最著者二:武王、宣王。武王克商,以《大武》乐之;宣王中兴,诗曰《常武》。常者,尚也。宣王时,江淮之地徐国判乱,王率兵御驾亲征。
2、全诗以赋的形式铺叙敷陈,全方位展示了王平淮气势如虹、所向披靡。这是篇宏大的古战场记叙文,从任命将领、宣王亲征、平息战患、班师回朝,记录和回放了整个历史事件。
3、开篇“赫赫明明”两个叠词,突出王之威仪。在太庙发布安民指令,整顿六军,任命前线总指挥。充分体现了王出征前的精心准备。二章又是命司马细查敌情,速战速决,不可迟滞,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4、三章“赫赫业业”连用叠词,展现王之非凡气度。王师行军从容面对,凝聚着克敌制胜的果敢,而徐方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通过对交战双方状态的对比描述,体现出王师的威力。
5、五章最体现王师势如破竹之风范。以充沛的感情,铺陈扬厉,连用数个排比句,如浩荡之水,倾泻而出,王师勇猛无畏、迅雷敏捷。
6、“啴啴”盛大之貌;“如飞如翰”行动迅捷、变幻莫测;“如江如汉”汹涌奔腾、势不可挡。又从动静两面着笔:“如山如苞“稳入山岳不可撼动;“如川如流”如江河奔泻,摧古拉朽;“绵绵翼翼”王师人数众多,连绵不绝。
7、末章王师靖乱,徐国臣服。不敢违王命,来王庭伏首拜谒。四海归复,王宣布凯旋。充盈着对王及王师的溢美颂扬之词。
【注释】
1、赫赫:威严的样子。
2、明明:明智的样子。
3、卿士:周朝廷执政大臣。
4、南仲:人名,宣王主事大臣。
5、大祖:指太祖庙。
6、大师:职掌军政的大臣。
7、皇父:人名,周宣王太师。
8、整:治。
9、六师:六军。周制,王建六军。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
10、脩我戎:整顿我的军备。脩,习;戎,武。
11、敬:借作“儆”。
12、惠:爱。
13、尹氏:掌卿士之官。
14、程伯休父:人名,宣王时大司马。
15、陈行:列队。
16、率:循。
17、省:察视。
18、徐土:指徐国,故址在今安徽泗县。19、不:二“不”字皆语助词,无义。
20、留:占“刘”字,杀。
21、处:安。
22、三事:三司,指军中三事大夫。事与“司”通。
23、绪:业。姚际恒《诗经通论》:“谓分主六军之三事大夫,无一不尽职以就绪也。”
24、业业:高大的样子。
25、有严:严严,神圣的样子。
26、舒:舒徐。
27、保:安。
28、作:起。
29、绍:戴震《诗经补注》:“如‘夭绍’之绍,急也。”
30、游:优游,与“绍”对文,指缓。
31、绎:络绎。
32、骚:骚动。严粲《诗缉》:“王乃舒徐而安行,依于军法日行三十里,进兵不急,人自畏威,徐方之人,皆络绎骚动矣。”
33、霆:炸雷。
34、奋厥武:奋发用武。
35、虎臣:猛如虎的武士。
36、阚(hǎn)如:阚然,虎怒的样子。
37、虓(xiāo):虎啸。
38、铺:韩诗作“敷”,大。
39、敦:屯聚。
40、濆(fén):高岸。
41、仍:就。
42、丑虏:对敌军的蔑称。
43、截:断绝。
44、所:处。
45、啴(tān)啴:人多势众的样子。
46、翰:指鸷鸟。
47、苞:指根基。
48、翼翼:整齐的样子。
49、濯:大。
50、犹:通“猷”,谋略。
51、允:诚。
52、塞:实,指谋略不落空。
53、来庭:来王庭,指朝觐。
54、回:违。
【译文】
多么威严多严明,王对卿士下命令。
太祖庙堂召南仲,太师皇父在其中:
“速速整顿我六军,备战习武任务重。
布防警戒切莫松,救助南方惩元凶。”
王诏尹氏传下令,告谕程伯休父依令行,
士卒左右列成队,告诫全军申军令。
沿那淮岸急行军,巡视徐国察隐情。
诛其祸首安人民,三司就职工作勤。
多么威严多伟大,神圣天子亲出征,
从容镇定向前进。不快不慢按兵法,
徐方慌张乱阵营。王师神威震徐方,
雷霆万钧压头顶,徐方骚动大震惊。
周王奋威用武力,如天动怒雷声起。
前锋部队如猛虎,虎怒吼声震大地。
大军屯聚淮水边,擒获顽敌向前逼。
切断淮水沿岸路,王师驻此扫顽敌。
王师强大兵马众,迅捷如鸟掠长空,
势如江汉水汹涌。如山之基难动摇,
如川之流滚滔滔。军营绵绵排列齐,
战无不胜难知底,大力征讨定淮夷。
王的谋略无不中,徐国投降来归从。
徐国臣服成一统,胜利应是天子功。
四方叛逆已平定,徐国入觐来王庭。
徐国改邪已归正,王命班师返京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