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以为这是一本比较古早的书,用来宣传国外“名校”的优秀教学理念。比如“凌晨四点的哈佛”、“博雅教育”、“自由民主”…… 这些大家羡慕却也有些听麻木了的“学习生活方式”。然而我挺惊讶地发现这是2021年才出版的“新书”,一本“炒冷饭”的新书。
这本书具有较高的可读性,直白地说就是没什么阅读门槛。对于太久没有阅读,有点被短视频刷得浮躁的大家来说,是一本挺好的重新开始学习、开始阅读习惯的书籍,且自带鸡汤效果(这也是为什么我又开始码码字了)。此外,对我而言,作者大提琴手的身份,以及她对在哈佛中音乐经历的描述也让我产生了更多阅读兴趣。
在我看来,想要在书中获得她所谓的“走出安全区”的力量是有点勉强的,虽然她描述的经历国内的确少见,但文字远没达到那种振聋发聩,震撼人心的力量与深度。(以上观点仅为个人看法,因人而异。)文中给我留下印象的仅有两三处。今天就一处与大家做些分享。
面对迷惘,如何做抉择?
在人生的交又口有两条道路,怎么知道哪一条是对的?我从尼尔森教授那里得到的启示是:你得先走了路,才知道对错。其实,路没有对错,有对错的只有心境。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越发觉得被情绪支配下的生活有多失控。我会因为老板的一句话气得手麻;因为一件小事瞬间怒发冲冠;因为一段时间的境遇而怨恨当年做了那样选择的自己……情绪来得急,来得冲,“大象”(情绪)和“骑象人”(理智)的比喻真的是再贴切不过。但再健壮的“象”都会有力竭的时候,再大的情绪最终都会归于平静,且当人冷静下来后,再想想之前情绪化的自己,竟然觉得莫名奇妙,一种失控了的恐惧。因此看到尼尔森教授的话,就越发觉得深有体会。
路没有对错,境随心转。
我深记得年少叛逆时的我曾说过:“世界上我最讨厌两种人,一个是小孩,一个是女人,可惜我两个都占了。” 这话当年说着觉得特别酷,特别有个性,说得多了,我便自己也深信不疑起来。
因此当我毕业后,开始从事儿童教育工作,我发现我竟然“变了”,“成熟”了,竟然那么喜欢孩子。起初我将它归为:“我有责任心,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尽到义务。”但其实当时的我没有发现,愿意离开银行,到小小的机构从底层做起,将大学四年的学习都抛弃的,那份“冲动”的底层,是“喜爱”啊!
当我的“心”接受并认定孩子们的“调皮”是一种“探索”,一种“学习”,一种“亲昵”的表现时,我会配合她们的“表演”:鸭子、小猪、狼外婆、小天使、圣诞老人……深思他们每一个“奇怪的提问”:轮船为什么没有脚?为什么嘴巴不放屁?你下次去我家玩好不好?……帮助他们创造更疯狂的想法……在那段时间里,我把自己当作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同真正的孩子们一起探索这个世界。
我们一起把颜料挤满画纸,用手,用脚去疯狂拍打和踩踏;我们疯狂撕各种纸,把它们撕成块,撕成条,撕成极小的纸片撒向天空模拟下雪;我们把泥巴和上水倒在地上用脚去踩,在泥塘里摔成一团,把泥块扔向天花板;我们把各种蔬菜切成各种形状,一气扔进锅里煮上满满一大锅吃得开怀;可惜苏州的冬天不会有积雪,不然我们一定会在雪地里撒野,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想来那段时间其实也挺苦的,除了上课,还要备课、学习、听课、助教、研讨、打扫卫生、策划活动、自导自演儿童剧……课堂上孩子哭了、饿了、尖叫、要上厕所、乱跑、打架、不配合,甚至不肯进教室……课堂搞定了孩子,课后还要和家长沟通反馈,甚至参与课程销售……家长审视、质疑的目光也从未消失……没有正常的周末,无法陪伴家人,和所有的朋友“失联”……
其实如果不是疫情以及双减政策的影响,我想我现在还是可爱的猪猪老师,或者是Jenny~ 当然!现在我也还是,是偶尔会做做社区活动,幻想和闺蜜们同时揣宝,在家上早“私教”的猪猪,Jenny!
那段与小魔头们斗智斗勇的日子是我一生宝贵的回忆,也是我人生的推手。有段时间我一直嚎着,孩子太可爱了!我要生孩子!生孩子!
然后,我就结婚了。比我身边的闺蜜都要早,这也是我完全不可想象的。
其实上面的分享,观念也不是特别新颖,只是和我的人生阅历有所链接,所以更有感触。总体而言,这本书我还是比较推荐,尤其是高三或者大一的孩子们看看,她的入学抉择和最后章的求职准备还是比较值得人提前思考的。
最后,不知道是我搜索能力欠佳还是如何,我以大提琴手身份搜索作者,想要欣赏她的作品。然而在国内网上没有找到什么视频或音频,好可惜。
看到比较多的是她在做书的推广;Ted上关于《如何与灾难共处》的演讲视频;还有她的个人博客里好多国学禅修的内容……
希望是因为聆听她的作品需要付费的原因,才让我找不到她与音乐相关的讯息,也希望如果有小伙伴能找到相关资讯可以共同分享下~
祝愿她能够永远爱音乐,活成自己希望的那样~也希望大家的时光要有意思点才好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