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赏妈妈大早上听课,泡群,写简书,认得学习。
感赏儿子给了妈妈一个学习的意愿,儿子是来督促母亲的:你该学习啦。感赏儿子今天为妈妈盛了一碗饭,越来越认得关心母亲。
感赏我一进门爸爸就说抱抱我。感赏爸爸煮了火锅,味道旺叠叠(傣话:味道好)。
感赏实习生李娴和我共同上好高中课。感赏实习生陈立艳和我带舞蹈队到天黑。
今天听课,摘录如下:
陪伴孩子寻找天赋使命,也就是个人愿景,或者找到强项,过得更加灿烂。衍生出个人愿意为世界带来价值的想法………
儿子在初二的时候,他心里落差也是巨大的。所以我坦诚地给孩子讲。学校完全可以以分数论输赢,因为那是个PK的地方,学习的地方,作为学生,我们技不如人,我们认了。但同时身为人的价值是没有任何一个机构也没有任何一个团体任何人可以去评判。就没有人可以给我盖棺定论说我不值得。儿子他慢慢的懂得人的个人价值。
既然你到了学校那么体制内,他就要求老师要以分数定输赢,定孩子学业的一种长进,以及进步的多寡。这本无可厚非,但老师也是人。我们不能泯灭做为一个生而为人的内在价值。只要你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所以最后老师是从我这里看到了。我认为小孩的内在价值是极大丰富极大富足的。所以他从我这儿是看到希望的。那他不会给我施加压力,任何小孩在学业上创造力不足,但我不认可孩子是没有价值的。
我们不能用学生在校成绩整体定论孩子的个人内在价值,人的创造力和生而为人的价值需要分别看待。而不是一概而论他是怎样的。他还有一生的机会,可以继续为自己这条命如何绽放去奋力拼搏。应试教育,不会有意识的去破坏某一个人,家长如何看待应试教育,使得小孩的生命得以绽放,去能够驾驭应试教育,又同时找到个人存在价值。学校仅仅是辅助孩子去实现个人价值的一个辅助工具而已。个人价值的本体存在,是小孩生命的主体。是我们自己选择进入应试教育,去培养小孩的对于基础知识的理解力。学校不是小孩学习的主体,小孩才是主体。去选择我用什么和工具来自我领悟,自我实现。学校只是小孩成长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中的一个环节。学校不能帮你搞定,天赋才华,肩负使命,创造力,个人愿景,自信心,勇气,智慧………的整体生发……
学校的每年的逐级上升,给人类一个精神上的一个确认,我慢慢的在长大,我可以搞定更多的事情了。这样的一个整体,精神上升的趋势而已。它是一种精神确认,基础知识基础理解力社交群体融入感团体感……这是学校的义务教育体制的基本功能。真正对人的教育始于家庭和父母营造的生存环境对孩子的精神上的滋养。再用这些拿到群体去尝试使用的场所……
一个人的价值有内在价值和外在创造价值。这些,都需要在家庭诞生,再由孩子拿到(团体里)去践行,看看这孩子这条命已经被滋养得如何了。场所分别为(学校,团体等),是检视家庭教育是否跟得上社会进步的一个场所。晋级,仅仅是检视的工具,孩子能否顺利晋级?挑战的是家庭养育能力。
你问他这样呆着不是事儿,所以他就说我要学习,然后又不到正规的地方去学习深造,所以他目前想要的是自由,和学习无关,他目前还没有到学习的份儿上,根本没有到。你如果不问,他会一直呆一段时间。可惜你不允许。一个人没有想法,根本不觉得学习有多么重要,活着才重要。学习的重要性不是你使他去,不是你让他去,而是你把学习的光辉,多么的惬意,多么的自由展示给他看。这可能也是你的弱项。嘴巴里说学习很重要的人,其实是活得苦哈哈的人。理解吗?
想透过看见别人去学习,因为这是我欣赏的东西来让自己舒服。因为自己的生活中找不到什么,可以让自己舒服的东西了,就指望别人改变,让自己舒服,理解?
觉得幸福喜悦快乐的人都是活的舒服的人。学习的人希望学习带来成就,让自己日子好过一点,预示着日子不好过。小孩对于苦哈哈的学习,没有自由的展示生命价值,极度反感。2000后不是苦哈哈的去拼命拼搏的人,是快活的生活,自由惬意的活,顺便做出成就,这是这一代人的综合想法,也源于他们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一下让他苦哈哈的去学,也失去了活的乐趣,他宁可不学了。因为你焦虑,急迫的想让孩子去学校,而他急迫的想要自由。信息落差巨大,根本没有共同愿景。你只希望他去学校,如果家庭能量无法给予他为啥学和活得乐趣,去学校对他而言,就是折磨。
家庭的生活乐趣是小孩好好生活的基础,好好活人就会好好学。怎么活得好,我就支持小孩去火,所以为了活好,他学了很多,生活才是重心。为了好好生活,激发好奇心,好奇心就是学习力,更为了好好活。
当你具有否定自己的思维的时候,你同时也会否定别人,包括孩子。你总是想有你的思维去创造出它的成就,这不客观。2000后不为任何人活,只为自己活。
自己平淡也可以创造出一个精彩的孩子,那就是支持他的精彩。但是他所谓的精彩,被你看作是不伦不类,你们对于精彩这个概念的信息落差巨大。
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 所以情绪需要梳理,不是压抑和逃避,也不是对抗或限入其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