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未来,家庭将以什么形态存在

未来,家庭将以什么形态存在

作者: FanlyLee | 来源:发表于2020-09-30 20:59 被阅读0次

    当我发现所有对于上帝的美好寄托都是虚渺的时候,我才开始认识到,其实世界上的希望都应在于我们自己。只有寄希望于自己,才是最为可靠和安全的。-米开朗基罗


    社会评论家纷纷探讨家庭的前途,并对此争论不休。

    《行将到来的世界改革》(The Coming World Transformation)一书的作者菲迪南德·伦德伯格(Ferdinand Lundberg)指出:“家庭正濒于灭亡的边缘。”

    心理分析学家威廉·沃尔夫(William Wolf)也认为:“除了照顾出生一两年的婴孩之外,家庭已经名存实亡。”

    悲观论者告诉我们,家庭制度已日薄西山,但他们无法说出家庭的替代品。

    持乐观论调的人却认为,经久不衰的家庭制度将继续维持下去。他们指出,闲暇时间增加时,家人将有更多的时间共聚,会在共同的活动中获得更大的满足,“一同嬉戏,一同休息”的家庭将与日俱增。

    还有一种更为异想天开的看法是,未来的混乱局面,将使一般人更乐于蛰居家中。医学院心理治疗教授欧文·格林伯格(Irwin Greenberg)说:“一般人都是为了获得稳定而结婚。” 这种看法使家庭变成了“随时携带的根”,个人在暴风雨中的栖息之所。

    《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一书的作者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说:“然而,很可能他们都错了,因为未来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开放。家庭,这个概念可能既不会消失,也不会走人另一个黄金时代。家庭极可能经过一场分崩离析后,再以一种新奇的形态出现。”

    前面我们分别提到了婚姻和恋爱,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回看这两篇文章《说说婚姻这件事》、《还能好好谈个恋爱吗》,今天我们来聊聊未来的家庭形态。

    01

    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困境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超过7700万的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会上升到9200万人。

    不得不说,这个数据令人震惊。

    但也并非不可理解。就拿女性职场人士来说,研究发现,当与伴侣面临职业上的冲突时,女性往往难以得到男性的支持,从而被迫牺牲自己的事业。所以选择单身的自由也未尝不可。女性希望获得爱、认可和支持,在职场和家庭都是如此。

    阿维瓦·威滕伯格(Avivah Wittenberg)在多年研究和实际经历中得到的结论:在职场有抱负的女性对于伴侣只有两个选择——要么找个能全力支持自己事业发展的伴侣,要么就单身。除了这两种极端以外,其他一切尝试最终都会令人陷入困境,削弱斗志,阻碍事业发展。

    哈佛商学院学生开展的一项调查揭示了双方意识的错位:一半以上的男性认为自己的事业比妻子的事业更重要,而多数女性认为婚姻中双方平等(几乎没有女性认为自己的事业更重要)。

    千禧一代的男性通常被认为思维更加超前,但数据显示并非如此:调查结果表明,在主张平等方面,年轻男性甚至还不如上一辈。

    西北大学的伊莱·芬克尔(Eli Finkel)在《婚姻:全有或全无》(The All-or-Nothing Marriage)中写道,经济动荡时期,双职家庭有很大的优势。最好的婚姻会非常幸福、非常平等,而且让双方都满意。家庭中性别平等,会让婚姻更有韧性。但打造这样的婚姻,需要双方数十年相互支持、保持平衡。忽视伴侣的梦想,会让你承担很大的风险。

    02

    我们所不知道的同性世界

    同性恋是人类性取向的一种形态,和主流的异性恋者相比,一般认为它的人数占总人口比重的大概3%到5%。

    这个比重看起来很不显眼,但放在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里面,也有5000万到7000万之众,再加上他们的父母,那么受同性恋影响的人口至少也有1.5到2亿,这显然是一个不能忽视的社会现象。

    同志家庭是需要想象的,最狂野的想象莫过于和异性恋家庭一样可以生儿育女。同性恋者过去一直在生孩子,怎么生呢?走进异性婚姻,结婚生子,那曾经是中国绝大多数同性恋者的宿命。

    但这里要讨论的是,在同性关系的框架下生孩子。

    可是两个男人或者两个女人一起生孩子,这难道不是天方夜谭吗?

    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今天的中国已经越来越多的成为了现实,这也得益于影响同志生活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构性因素,那就是新技术的革新和发展。

    另外一个就是以辅助性生殖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医学技术。同性恋者要成为父母,一般来说会有三种形式:收养,形式婚姻,跨国辅助性生育。

    跨国辅助性生育这项技术的发展,迫使人们重新去审视性别关系、亲属概念和育儿实践等重要领域,在为一些家庭创造希望的同时,也在伦理层面带来了新的挑战。

    以其中最具争议的代孕为例,女性辛辛苦苦怀胎十月,最后把这孩子拿走,对女性来说存在着身体和情感上的双重异化。而从全球的领域来说,代孕服务的提供者,往往都是来自于族裔、阶层,甚至国籍中的弱势群体,比如说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女性。而这项服务的使用者、消费者,往往都是来自于特权人士,比如西方的中产阶级白人男性,这是很典型的全球不平等。

    除了技术以外,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同志生育潮涌动的另外一个重要推手,就是新的生育政策。大家可能都知道,2015年我们国家调整了计划生育政策,标志着我们的人口治理从控制生育向鼓励生育转变。

    根据这个新的政策,那些法定单身的人士,只要你能提供亲子鉴定,你就可以为你的孩子上户口。

    同志家庭生儿育女在中国社会还是个非常晚近的现象,魏伟教授表示,在他采访的那些同志家庭的孩子都比较小,也没法去做一个比较客观的评估。但是在西方,从8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很多的同志家庭生孩子了。

    以美国为例,按照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估计,大概有17%的同性伴侣家庭都在养育不满18周岁的子女,其中女同家庭比例为24%,男同家庭比例为10%。

    生活在同性恋的家庭环境里面对孩子有什么影响,和异性恋孩子有什么区别呢?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西方从1980年一代以来,很多研究都已经充分显示,生长在同性恋家庭中的孩子,他们在心理健康、人格发展和社会适应方面,和异性恋家庭的孩子是没有差别的。

    如果说你非要找个什么差别,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这个差别可能是良性的。

    举个例子,有研究曾经去询问过两个拉拉妈妈一起养大的女儿,问她未来想干什么职业,很多女孩子就会说我想做飞行员,我想做警察,这样传统上属于男性的职业;在家庭关系的方面,由于拉拉家庭是两个妈妈,她们也更加注意和孩子的沟通和交流。而对于男同爸爸来讲,他们能够成为爸爸挺不容易的,又花钱又花时间的,所以他们特别珍惜这个机会,会更少体罚孩子。这些研究显示,同志也可以成为出色的父母。

    同志家庭不是基于血缘,而是建立在个人选择、友谊及承诺等超血缘的关系之上,由个体创造出来的亲密关系。

    这样选择的家庭,它挑战了基因在界定亲属关系和家庭中的特权地位,创造出了另类的亲属制度和家庭形态。

    异性婚姻、男同婚姻、女同婚姻,这三种婚姻形态,哪一个的离婚率最高,哪一个的离婚率最低?结果可能是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的:男同离婚率最低,女同离婚率最高,而异性婚姻离婚率位居中间。

    03

    亲生父母与职业父母

    如果生儿育女的家庭在数量上微乎其微,那么何必一定养自己亲生的呢?何不设置一种“育儿职业”的制度为其他人担负养儿育女的职责?

    毕竟,生儿育女所需的技巧并不是所有人都具备的,我们不会愿意让泛泛之辈来做脑外科手术或销售股票及公债。即使是公务员,也需要经过一番严格考试才可以被任用。在生儿育女方面,我们却毫不考虑父母的心智、品行是否健全、是否合格。只要孩子是他们亲生的,便任由他们去抚养。

    虽然这种抚育工作的复杂性已日益增加,但一般父母仍在从事这个业余职业。少年犯罪人数有增无减,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离家出走,大学生群起攻击一切技术社会。在这种种的混乱声中,业余父母制度势必将逐步被更替。

    对于青少年问题,可能仍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但在社会全面推进专业化的趋势下,假使“职业父母”能与这种趋势不谋而合的话,还是特别值得推荐的。

    对于这种新的社会要求,目前已经存在着一股压抑很久的力量。假使有机会的话,成千上万的父母必然非常乐意放弃为人父母的责任。这并不完全因为他们不肯负责或者缺乏慈爱的缘故,而是因为在饱受挫折之后,他们已经渐渐了解自己对抚育子女的工作无法胜任。

    假如社会上出现经济富裕、经验丰富并经过许可登记的职业父母,那么当下许多家长不仅乐意把把孩子交给这些人抚养,还会将这视为一种慈爱的行为,而非抛弃子女。

    这些专门育儿的人,并非主治医师,而是身负育儿的责任并由此获得较高报酬的真正的家庭单位。这类家庭在设计上如同旧式的农庄家园一样,是“三世同堂”式的,而且能提供各种成人的典范,以便让儿童有观察和学习的机会。

    亲生父母只要能为此支付金钱,便能毫无顾忌为自己的工作需要而到处奔波。当孩子被养育至某种程度“毕业”后,这种家庭又重新招收新的寄养儿童,从而缩小孩子们的年龄差距。

    因此,未来的报纸将为新婚夫妇刊载这类广告:“何必为父母的任务而疲于奔命?让我们代你抚养婴儿,使之成为有责任心、有成就的年轻人吧!

    一级养育家庭介绍:39岁的父亲、36岁的母亲、67岁的祖母外加30岁的叔叔婶婶等,共享天伦之乐。

    4个儿童的名额,尚有一席空缺,诚征一位年龄6-8岁的儿童加入,三餐供应优于政府规定标准。

    所有大人在儿童培养与管理方面均拥有合格证书,亲生父母可随时来访、互通电话。孩子可在暑假期间陪同亲生父母,寄养家庭将安排教授宗教、艺术、音乐等课程。合约最低年限5年,欲知详情请联络。”

    这则广告,大概是我见过最酷的广告了。(写这段文字时,我笑得合不拢嘴......)

    04

    总结

    文章标题虽然写着未来的家庭形态,事实上有很多模式已经在中国普遍存在,还有个别家庭模式,本篇文章没有详细阐述,比如同性家庭中,有些是三人共同生活的,这种模式比两人更加持久和稳定。

    西方经历的这些冲突,我们一定也会经历。人性,不分国界。要知道,《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这本书发表于1970-1990年间,是“未来三部曲”之一,我们之前的文章也推荐过这几本书。作者阿尔文·托夫勒(Alvin Toffler)被誉为未来学家,真的一点也不夸张。

    参考资料:

    《未来的冲击》(Future Shock)

    《摩登家庭》华东师范大学魏伟教授

    本篇文章大部分篇幅来自以上文献,为保证数据严谨性,未做改动,直接引用了原文。

    -THE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未来,家庭将以什么形态存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qlyu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