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午,很久没有联系的严老师突然向我要稿子。
严老师是女儿学诗词的老师,也是本地作协内刊的编辑。
这一期的刊物本周内就要出来,大概是临时发现缺稿子,严老师让我挑几篇自己以前的文章发给他。
我把今年写的文章都翻了一遍,竟没有挑出一篇令自己满意的文章。
实在没找到合适的,勉强挑了一篇发过去,严老师回复我说多挑几篇吧。我很心虚,知道老师这是在拒稿,只是没有明说。
又翻了很久,最后我捏着一把汗发过去两篇文章。
这两篇文章都是前两年写的了,还好最后老师挑中了其中一篇,说写得不错。
虽然算是过稿了,但我心里很失落,很懊悔。
在写作这条道上,我总是摇摆,总是找不到定位,总是眼高手低,结果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刚开始写作时,我写散文。那时候我是很认真的,也写出了几篇好的作品。
第一年写作就有一篇文章获得全国副刊作品评比三等奖。好几篇文章得到编辑的肯定,而我也得到了本地晚报的认可,获得了优秀作者的称号。
此后,我的文章在全国各地的报刊杂志上都有发表。
大概因为一向写得太顺风顺水,我有些发飘。觉得写散文自己已经不成问题了,开始向新媒体进军。
但我实际上并没有看明白自己,新媒体的那些文章并不是我喜欢的类型。所以无论是观点文还是情感文,我都是浅尝辄止。
后来干脆自己开了公众号,打着不喜欢让别人改自己文章的旗号,说是要自由写作。
可我太浮躁,一会想写传统的散文,一会又觉得新媒体的那种观点文更容易涨粉丝,一会又觉得写作的人该写写小说。
如此三心两意,又没有定力,没有耐心。虽然这段时间是坚持了日更,但每天的日更都太过于随意。
不投稿,不让别人改稿子,随心所欲,这样的后果就是我的写作越来越差。
到今天,我翻看今年所写的文章,虽然写得不少,但并没有真正拿得出手的。
突然想起刚写作那年,晚报的编辑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不好好写,为什么要去写呢?
是啊,如果不能好好写,只求一个数字,不求质量,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又想起带给我那么多感慨的严老师,他主攻诗词,偶尔写一些散文,我看过他写的文章,读过他的诗词,每一篇都堪称精品。
这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我去学习、去敬佩的人,我当初让女儿拜他为师学习诗词,不也是看中他这样的专研精神吗?
可为什么到了我自己这里就变得三心二意,变得浮躁了呢?
唉!真的悔之晚矣。
网友评论